2015第三季度数据调查显示,济南超北京成最堵城市,解放路第3季度有78天在拥堵。
山大路附近一地下停车场空余上千停车位,但是车辆还是塞满了路边。
综合1月8日讯 走在济南的街头,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道路交叉口或交通拥挤的小路上也划着停车位,车停下后使得道路更加难走。记者从济南市停车办了解到,对全市222条道路27756个道路停车泊位进行评估后,共撤除道路停车泊位1228个,同时增加了533个新的道路停车泊位。
》》》市区撤除道路停车泊位1228个
为倡导绿色出行、保障慢行交通,“以人为本”打造慢生活街区,撤除老城区内道路停车泊位519个:泉城路133个,其中泉城路西口冠芝霖东侧16个,齐鲁金店及西侧丰利大厦前广场12个,丰利大厦前广场22个,永安大厦北门苏宁门前23个,县东巷至县西巷12个,沃尔玛南门36个,芙蓉街口12个;榜棚街66个,其中榜棚街西侧国美门前10个,泉城路至黑西路40个,榜棚三联16个;天地坛街46个,其中泉城路至黑西路14个,百汇奥特莱斯12个,泉城路至黑西路20个;黑虎泉北路80个,分别是黑虎泉北路明湖路交叉口西南60个,市行政审批大厅两侧20个;县东巷22个;院前街40个;西辕门街(院前街至西更道)25个;鞭指巷(鸿星尔克至古玩城)37个;大明湖路(按察寺街至县东巷南)40个;舜井街齐鲁舜井附近30个。
为鼓励公共交通,突出公交优先,撤除423个道路停车泊位:东关大街(东门桥至青龙后街)14个;泺源大街(上新街北头至历山路)20个;趵南路(泺源大街至文化西路)20个;经二路(经二纬八路至经二纬九路)30个;经四路延长线(经四纬十二至经四路西口)144个;经七路(经七小纬六路至经七纬十二路)94个;经七路延长线(经七纬十二路至经七经十路)50个;经四路(经四纬十路至经四纬十二路)35个;纬十一路(经一纬十一路至经二纬十一路)16个。
根据《济南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第35条第三款规定,路外停车场已经满足本区域停车需求时,不应设置道路停车泊位。根据以上,山东书城建成后,新增地下停车泊位782个,其中712个对社会车辆开放,完全能够满足周边停车需求,因此撤除了胜利大街(经八路至经十路)82个道路停车泊位。
因道路交通流量饱和,道路停车泊位已经影响道路正常通行功能,撤除道路停车泊位89个:窑头路(二环东路至浆水泉路)48个(同时为满足周边小区停车刚性需求,计划在该路段设置限时停车泊位,白天交通高峰时段禁止停车,晚上允许停车);黄台南路(七里堡路至山大路路南)41个。
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设置的,撤除道路停车泊位34个:公交站点附近撤除19个,其中历城区花园路泉印兰亭南门西侧撤除7个,长清区长清宾谷街沿线撤除6个,莲台山路沿线撤除3个,中川街沿线撤除3个;道路交叉口附近撤除14个,其中历城区花园路洪楼西路路口6个,七里河路花园路路口6个,天桥区朝阳街制锦市换热站门口1个,长清区文昌路北段路东小武庄路口1个;因占压热电井盖撤除天桥区花店街025号停车泊位1个。
因其他原因撤除道路停车泊位85个:纬十路(经三路口至经四路口)路段经相关部门同意设置夜市,撤除道路停车泊位18个;千佛山东二路(经十一路至千佛山东路)因海绵城市建设进行道路改造,撤除道路停车泊位67个。
市区新增道路停车泊位533个
同时为缓解济南市“停车难”现状,对存在刚性停车需求,停车位缺口比较大的老旧小区、学校、医院、景区周边,在道路交通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于19条道路上增设道路停车泊位533个。具体为:
历下区278个:
东舍坊街(泺源大街至龙凤街)增加43个;燕子山小区东路(和平路至燕子山小区南路)增加23个;燕山小学北侧(燕子山路至燕子山小区东路)增加26个;燕子山西路(经十路至环山路)增加31个羊头峪东沟南侧(和平路至文化东路)增加38个佛慧路(旅游路至大佛头)增加79个;云驰路(洪山路至转山西路)增加38个。
市中区77个:
六里山南路佳宝集团门口、银行门口路段增加20个;经七路(纬四路至建国小经三路)路段增加39个;经一路(纬一路至馆驿街)路段增加8个;纬五路建行门口路段增加10个。
天桥区10个:
车站街(山东铁路护路协会至天桥西街)路段增加2个;天桥西街(兰州拉面王中王至车站街)路段增加1个;无影山东路(毕家洼小区74号楼至堤口路)路段增加7个。
历城区168个:
北园大街(龙岱花园东门至环联超市)路段增加 51个;北园大街第三粮库门前路段增加16个;工业北路维尔康门前路段增加 43个;洪楼南路中心医院门前路段增加21个;花园路120-15邮局门前路段增加37个。
下一步,济南市停车办也将对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实行动态公示制度,规范一处,公示一处,未经公示不得收费。
》》》济南为啥这么堵?
依据最新数据,目前济南城区道路易发拥堵路段64处,易发拥堵点高达187个。很多市民都会发问,作为二三线城市,省城济南为什么会这么堵?
据了解,在主干道增长滞后、机动车保有量激增的大环境下,造成交通拥堵还有以下7大方面因素。
一是,中心城区交通量聚集,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很多市民不得不去距离遥远的单位上班。这导致潮汐交通、长距离交通增多,使私人机动化出行急剧增加。
二是,城市道路交通资源配置不科学,小汽车向高增长、高强度、非理性使用发展。个体机动化出行距离分布在5公里以内的比例超3成。
三是,包括干支路在内的城市道路路网密度相对偏低。目前济南每平米干支路总长度不足3千米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5.6—7.4 km/km2)的下限。
四是,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和分担率不高。济南公交出行分担率仅为25%,较2011年下降了4.69%,且仍在呈下降趋势,远低于北京的46%、上海的49%、深圳的55%、南京的46%。
五是,慢行交通系统功能薄弱。我市慢行交通通行环境较差,道路修建过多倾向于机动车道,甚至挤占自行车道、人行道,缺乏立体人行过街设施。
六是,停车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停车难、停车乱加剧交通拥堵。目前共有各类停车泊位为68.03万个,缺口达74.15万个,且公共停车泊位只有3.24万个,占比仅为4.85%,明显低于我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15%的比例要求。
七是,城市交通管理层面缺少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各部门间统筹推进的力度不大,数据信息难以高效整合利用,决策部署的前瞻性、持续性和科学性缺乏支撑。
此外,交通参与者交通法制观念不强;老年代步车、电动车等执法盲区、执法难点突出;公安交警警力不足,管理水平和效能与形势任务还有差距;突发事件、雨雪雾霾恶劣天气、大范围的道路施工、外埠来济与过境车辆交通出行需求增加等都客观上加剧了城市拥堵。
》》》谁来错峰怎么错峰?
6日,济南发布消息称,为治堵省城拟推错时上下班,预计三月底制定政策并实施。不少市民表示,若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进行错峰,政策能否起到作用。而专家表示,错峰“治标”意义更大。要想彻底改善交通,还须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推动公车改革以及调整公交车运力。
机关事业单位都有班车,让他们错峰意义有多大
据记者了解,限于人力物力,目前不管是交通主管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没有做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城市拥堵贡献率的研究。
“造成交通拥堵的到底是哪些人?他们占了拥堵的多少份额?济南出台错峰出行的依据是什么?在具体政策落地前,必须先要解决这些问题。”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说。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萌萌也认为,错峰上下班肯定是解决拥堵的一种办法,但是要真正制度化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实不容易。“这关系到每个公司和企业的问题,政府不可能强制推行。而且政府不可能强制规定企业员工的上班方式。”
错峰后道路拥堵若缓解,是否变相鼓励市民开车
2014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当前上海要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会面临三对矛盾:交通与单位的矛盾、错时与生活的矛盾、错时上下班与高速机动化的矛盾。
对此张汝华认为,这三对矛盾同样适用于济南。同时济南还面临小汽车增长过快的问题,交通供给能力远远小于交通需求。2015年济南新增机动车225535辆,按照济南700多万的人口计算,平均每31人购买了一辆新车,平均每天就有617辆车被购进。
张萌萌认为,一旦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即使短时间内交通拥堵情况得到缓解,但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上涨态势,效果不一定会长久。“错峰甚至可能会刺激开车。市民会评估政策带来的影响,本来不开车的人一旦觉着路上不堵,可能重新选择驾车。”张萌萌说。
张汝华也认为,错时上下班跟拓宽马路、修高架以及修建停车场思路是一样的,无非是鼓励更多的人去开车。“治堵应该同样重视另一个方面,即鼓励汽车少上路,提倡绿色可持续出行的理念。”
尽快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公交、公车改革也得配套
研究者认为,在济南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不仅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还需要相应配套政策来政策的效果。
张萌萌称,除了常规性的治堵措施,济南应该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应该严格执行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高密度的住宅在开建前,若没有注意其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那建成后很有可能堵塞一方道路。“十年前可能还是偏僻路段,现在可能成了高密度住宅区或者商业区,哪能不堵?”
其实早在2013年,《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便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以及居住小区建设项目,预留出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让公交主动引领城市发展。但因为交通主管部门没有执法权,此条例对于大型公共场所几乎没有什么约束,真正执行下去难度非常大。从实行结果来看,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此外,目前公交出行班次和早晚高峰一致,早高峰公交车发车频次要高一点有专家认为,实行错峰制度后,公交出行班次也要做相应调整。此外,降低公车数量等意见也被专家频频提起。
上下班高峰期或限行外地车
近日,济南提出,在特定时段、特定路段限制外地车辆驶入市区。据了解,对外地车的限行将主要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恶劣天气造成城市特别拥堵的时候。而要实施外地号牌车辆高峰期常态化限行,政府部门需要突破的难题还有不少。据了解,对外地车的限行将主要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恶劣天气造成城市特别拥堵的时候。而要实施外地号牌车辆高峰期常态化限行,政府部门还需要突破难题还有不少。
首先,外地车在济南的日常交通拥堵中做出的“贡献”尚不明确。“简单地说就是外地车辆在工作日、节假日交通流量到底有多少,多少车辆是临时过境?多少车辆又是以济南为出行的目的地。”一名一线民警表示,这两大类车辆交通需求存在明显差异,限制通行也必须分别制定措施。
据了解,普通工作日,省城市区道路上行驶的外地牌照车辆约占1成左右,在节假日期间,外地牌照车辆则会明显增多。但关于外地牌照车辆有多少属于上述两种类型,尚未有政府部门发布相关信息。
其次,针对过境行驶的外地牌照车辆,要限制其在市区通行较为容易,但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类问题。“如果不入市区,一般就需要走绕城高速,但目前绕城高速需要支付通行费。不走市区就要多花钱,这多出来的出行成本该由谁承担?”该人士表示,如果政府部门借鉴深圳等地的经验,对经绕城高速绕行的外地牌照车辆施行免费通行,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这又涉及动辄上亿元的财政支出。
最后,一些外地车以济南为出行目的地,但市区限行后他们可能面临被拦在城外的命运。“要么像渣土车大货车一样等到限行时间结束后进入市区,要么在绕城高速外停放车辆换乘其他方式进入济南。但没有安全的停车场、便捷的换乘方式,很可能促使其被迫闯限行。”该人士称。(综合、齐鲁晚报 记者扈枫、王兴飞、刘雅菲、刘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