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的老人经常这么呆呆望着窗外
水母网10月10日讯 (YMG记者林媛摄影报道)作为患有精神障碍的老人,走失最为常见,也最让人揪心。昨日,记者从烟台市救助管理站获悉,今年1-9月,烟台先后有600多名老人因走失而得到救助,其中约95%的患有精神障碍及老年痴呆。这些老年人大部分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件也没有有效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无法帮他们联系到思念的家人。
自言自语、神志不清是走失老人的共同点
“嘻嘻、嘻嬉……”9日上午,刚走进烟台市救助管理站的女宿舍,就听见房间里传来令人汗毛直竖的笑声。发出笑声的是年纪50岁上下的哈萨,她已经在救助站住了14个月。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年多里,她最常做的事就是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用手玩着自己的头发嘻嘻笑。
哈萨是个精神障碍患者,自去年8月在街上把她捡回来后,救助站想尽办法帮她找家,但却一无所获。“哈萨的口音没人能听懂,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我们猜测她是哈萨克斯坦那边的人,所以一直叫她哈萨。”救助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哈萨平时还比较平静,但是谁要是动了她的东西,她就会暴躁易怒,动手打人。捡回哈萨的那天,哈萨就因为不高兴把车玻璃一脚踹得稀巴烂,而前些日子,她半夜起来又和别人动了手。
隔壁宿舍,60多岁的张明丽(音)斜卧在床上,胳膊抄在衣服袖里,眼神死死地盯着前面。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发现张明丽时她就躲在冬青丛里,即使到救助站住了半年多时间,她依然喜欢“钻洞”。“经常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她把被褥全部搬到厕所,就在厕所哭睡。有时候在院子里活动时,她也会找个冬青丛钻进去。要是不能去厕所睡,她就把被褥全部扔地上,在地上睡觉,我们纠正了多少次,就是改不了。”
“自言自语,咕咕哝哝,神志不清,这几年被我们救回来的走失老人大多是这个样子。”工作人员说。
约95%的走失老人患精神障碍及老年痴呆
在市救助站,像哈萨和张明丽这样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占到所有被救助者的30%。而在这30%里,患有精神障碍和老年痴呆的占到了约95%。今年1—9月份,市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人员2136人,这就意味着有600多名老人因为精神障碍而走失。
国庆节期间,住在救助站的流浪人员一共有20名,4人正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其中老年人占了70%。“我在救助站工作这么多年,发现走失的女性老人要多于男性老人,这些女性大多都患有精神障碍,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清楚,口音又以外地甚至是比较闭塞、偏远的地方为多,没人能听懂。”工作人员表示。
“根据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走失的精神障碍老人大多是半路得病的,有小部分是被家人放弃的,有些则是家人没看好,自己出门走失的。”工作人员说,走失的老人大都想回家,只有极少数因为遭遇家庭暴力而害怕回家。“但是,由于老人身上没有任何证件和有价值的线索,为老人找家比起年轻人更是难上加难。”
《爱心联系卡》帮老人快速找到家
因为长期与走失老人接触,市救助站在帮老人找家的同时,也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特别为全市老人印制了一种《爱心联系卡》,上面不但有持卡人的姓名、照片、所在社区及联系电话,还统一印刷了我们救助站的办公电话,只要老人把卡放在兜里,不管是派出所还是市民,都可以快速帮老人找到家人,让老人免于流落街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爱心联系卡》已经印刷完毕,下步,将在两区内寻找合适的社区进行前期试点,日后逐步在芝罘区及莱山区社区推行,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如果市民家中有精神障碍或者失智老人,家属可以拨打我们的电话6682129到救助站索取联系卡。我们期盼,走失的老人越来越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