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莫言创作已达31年。共发表过80部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9部影视文学作品和2部话剧作品。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他仍然对自己不太自信。莫言经常对人说自己就是个写小说的,是因为机遇的原因才走到今天。当然,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若论诺奖,还是作品。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莫言的文学创作之路。
《红高粱》后,一夜成名
“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很多作品,但人们记住的,往往就那么几部,甚至只有一部。这是因为每部作品都有他自己的梦想 。”1956年,莫言生于山东高密一个农村家庭 ,因种种原因 ,被剥夺了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 ,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而童年时的经济贫困,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十二岁时 ,他因为饥饿难耐,偷了生产队一根萝卜,遭到了严肃地批斗,回家后又遭到了家人的体罚。这个惨痛的记忆,日后被写进了他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和《枯河》中。1976年,他应征入伍,成了部队上一名宣传干事,渐渐地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我最初写作是很功利、很世俗的,就是希望能被人看得起,能吃得上一顿满口流油的韭菜肉丁水饺,能离开农村去城里过上好日子。”莫言从并不隐瞒自己最初写作的目的,1987年秋,他在《莲池》上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被调到延庆破格当了一名干事。
1984年莫言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在老师的指导和文学热潮的刺激下,他悟到很多东西。《爆炸》、《金发婴儿》一系列作品,更使他名声渐起。而电影《红高粱》,更让莫言一夜成名。电影是根据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改编而成的,不仅对于当时的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也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整部作品中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及露骨的场景,在再近乎狂野的描写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演义出一部民间的现代革命史 。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 ,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 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
而之后的莫言也不再仅仅为了一顿水饺而努力了,他越发把文学创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进入90年代,莫言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长篇创作上。写出了《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等脍炙人口的作品。1996年后,他又创作了《牛》、《我们的七叔》、《30年前的长跑比赛》、《野骡子》、《拇指铐》等中短篇小说。
《檀香刑》中的“胶济铁路”
高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个盛产红高粱的地方,因为胶济铁路,历史在这里绕了一个弯。把高密和青岛连接起来的是1899年开始修筑的胶济铁路。因为德国人的野蛮拆迁,酿成高密人孙文抗德拆铁路风潮。莫言的《檀香刑》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出现了不少青岛元素。
当年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以低价收买农田,逼迫农民迁坟移舍,此举遭到了沿线农民的激烈反对。尤其是高密西乡,地势低洼,河水多南北走向,为修铁路阻塞水路,大水漫田,贻害无穷。“眼望西濠里,苍茫一片洼。无处不生碱,无处不养蛙。等到旱年头,也学种地瓜。”这首流传了百年的民谣,至今依然活在高密人的唇齿间。
1899年11月22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当场发誓:“有孙文就没铁路,有铁路就没孙文!”在其组织发动下,抗德队伍迅速扩大,风潮波及108村,村村都有首领,他们“碾研火药,逐日撞钟,聚人演炮。每家各出破锅,以代枪子”。1900年1月2日,孙文、李金榜等率领2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铁路窝铺5座。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分兵三路,再次到晾甲埠一带阻拦修路。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同年4月9日,抗德群众数千人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窝铺数座,并准备攻城。随后,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因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孙文隐蔽在绳家庄、王家庄。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后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