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色硅谷总体布局示意图
齐鲁网青岛10月26日讯(记者 谭文宝)鳌山卫,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沉淀的海防古城。明洪武年间,138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设立鳌山卫,辖雄崖所和浮山所。雄崖所就在现在的丰城镇附近,浮山所就是现在的市政府所在地。鳌山卫在历史上对于防御倭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呈现了繁荣灿烂的景象。
扬帆起航
进入21世纪,青岛市委、市政府为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新把目光聚焦在这座曾经的海防古城,把发展海洋高端科研机构和人才集聚中心的时代重任赋予了这片土地。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作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201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占全国蓝色经济发展至高点,率先提出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战略构想。
2012年2月17日,青岛市政府发布了《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规划了“一区一带一园”的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核心区位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包括即墨市鳌山卫镇和温泉镇,辖116个村庄、10.29万人,规划总面积44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
行走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上,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染;这里依山傍海,风景优美,区域内山、谷、湾、海、岛自然交替,拥有道教名山鹤山、风俗名山东京山,有森林公园之称的豹山、形如华表的天柱山,有绵延5000米的金沙滩及大管岛、小管岛等多个岛屿……森林覆盖率56%;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靠近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邻近青威高速和青龙高速,滨海大道贯穿全域,南接青岛市区,东连烟台海阳。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服务、建设蓝色硅谷的良好条件。
蓝图初显
24日,在位于即墨市东部的蓝色硅谷规划展览馆内,诺大的沙盘形象又具体的描绘出了蓝区“龙头”——青岛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山东半岛的涉蓝城市围绕海洋经济大做文章之时,作为“蓝区龙头”青岛已经挂起“蓝色硅谷”的大旗,以海洋高新科技产业为载体,向着深海扬帆起航。
早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获批之前,青岛这座海港城市已经交出一份份令人叹服的答卷。去年,蓝区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顺应这一形势,《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在今年2月份正式发布。蓝色硅谷总规划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总面积443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的76.9%,预计2020年基本建成。自此,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发展工作全面启动。
站在“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的沙盘前,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已有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青岛分部、海洋化工研究院海洋涂料科研中试孵化器、国家海洋监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鳌山涉海综合实验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这五个重点科研项目签订建设协议,目前正在启动建设,目标就是打造蓝色企业总部集群。
“蓝色硅谷将加快推进海洋发展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将进一步挖掘青岛在海洋科技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更好地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海洋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对蓝色硅谷的意义,该负责人如此解读。
走向深蓝
青岛获批蓝色硅谷,并非运气使然。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市蓝办主任介绍说,作为中国着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中国同类人才的30%。同时,青岛承担了中国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50%。“青岛还培育出了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且环境优美,具备了优良的蓝色硅谷建设环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