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蒜都南大门的霄云镇界牌堂村是该镇农村党员民主议事示范村,全村总人口750人,现有党小组4个,党员20名。自2008年以来,村党支部积极推行党员民主议事制度,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部民主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支委民主生活会和半年召开一次党小组民主生活会,使民主议事做到有阵地、有记录、有考勤,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每次议事时,村支部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结合村民意愿和将要开展的重点工作,首先召开支委会,研究确定某一阶段的议事主题,然后将议事时间、内容等打印成《民主议事通知书》,提前发送到在家和在外务工党员进行酝酿。对离家较远的务工党员,则采取邮寄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告知。党员根据议题内容征求群众意见并做出评估后,通过支部大会讨论表决。在外务工党员按规定时间将参议意见反馈到村支部,超过半数以上的方可通过决议。
村路建设一直是全村的老大难,而且路线长,任务重,需求资金多,成了群众的一块“心病”。2009年9月村支部提出《村级公路建设方案》,将村路建设规划、资金来源及投入方式等情况写进通知书,发动党员根据议题内容分头到组入户,征求村民意见,在广纳群言的基础上,全村党员在议事会上一致通过村支部关于“要富裕先修路”的决定。由于充分发挥了党员民主议事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及全体村民修路做贡献的熟情。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政策支持的同时,发动群众自愿捐款。许多村民还主动与在外工作的亲戚朋友联系,支援家乡道路建设。仅20多天时间,完成水泥硬化路面1.8公里、碎石路面3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在“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议题中。党员民主议事会上,大家纷纷说:“守旧贫穷,创新致富。只有调整结构,才能走上致富路。”于是,村党支部根据民主议事的决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走了三步棋。一是走出去学先进。村支部组织农户代表到外地考察和学习,引导广大农户学习和引进外地的先进种养殖模式和技术,增长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党员带头做示范。因地制宜,种林果、养畜禽、发展大棚蔬菜,使有限的耕地刨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村党支部书记同9名党员带领12户农民开发林木产业,植树12亩地。三是树立身边典型,让典型引出科技路。党员郑红儒将自家20亩低洼责任田改造精养渔池,年创收1.5万元,并带动5户村民改建渔池10亩,变歉收田为丰收田。
目前,全村种植经济林2500亩,林果200亩,发展大棚蔬菜100亩,饲养三元猪1000头,使得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翻了一番多。党员民主议事议到热点、难点问题时,不畏缩,勇于接受村民监督,使民主议事议出了好党风、好民风、好作风。2008年,村里闲置多年的一处旧房准备出售。本村和邻村的一些村民找到村干部,想搞“私人交易”。后来,民主议事会一锤定间,公开招标拍卖,村里增收了3000多元。2008年,在村办公部建设施工中,党员民主议事会议出方案,公开发包,并实行合同公证,使建设资金比原来计划节约6000 多元。为确保村级财务公正、公开,村里成立了理财小组,组长由一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的老党员担任。每张单据清 理核查后,才加盖财务公章,做到无错帐、重帐、所有债权、债务清理完后在村部公开上墙。多年来,村里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单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