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出台
讯 (记者 万德龙)日前,中共济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宁市委关于制定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期间,济宁人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济宁城的规划会又有何种亮点?
确立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位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省委“走在前列”要求,确保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走在西部前列,确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动“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各项任务,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这是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各具特色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我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基础设施统筹,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立市、绿色惠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实施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机遇和挑战并存着力放大优势、补齐短板
未来五年,我市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从宏观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而从现实支撑条件看,我市面临“六大机遇”持续放大、加速转化,国家和省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转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纳入国家层面推动。
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 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力转换需要一定过程;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占比偏高,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依然繁重;区域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 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均占有水平较低,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趋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均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挥不够。
对此,我市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着力放大优势、补齐短板,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济宁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今后五年,在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市将努力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
综合实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质量、均量迈上新台阶,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信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统筹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民生福祉: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健全。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文化建设: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取得重大进展。儒学研究传播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取得较大进展。绿色济宁、生态济宁、美丽济宁形象充分展现。
制度体系: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市成效显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记者 万德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