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艺带来大效益,产业化运作不仅能传承文化,也让我们尝到了财富积累的甜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阜孔门楷雕艺术第五代传人孔繁彪说,“在运营御书房工贸有限公司的同时,我收了50多个学徒,确保楷雕工艺代代流传。”
文化消费潜力巨大,特色市场呼之欲出
面塑、版画等颇具艺术欣赏价值,但是这些民间手工艺无法进行批量生产,手工艺人只是用业余时间制作,在参展时才拿出来供大家观赏。
“像面塑这种手工艺,机器根本没法制作,全靠手工,但人们看不着眼前的经济效益,便不愿做。”面塑手工艺人李刚说,绣球、面塑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东南亚、欧美等国深受消费者喜欢。如果能达到批量生产,可能会赢来广阔市场。
李刚谈到,目前,很多手工制作类项目仍处于“单打独斗”阶段,产业化运作力量薄弱。“能否为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技艺类项目提供一个长久展示平台,并配备专项扶持资金,分阶段把产品一个个打出去。”鱼台县张黄镇赵庙村的赵银刚深有感触地说。他掌握了绾结葫芦这门传统手工艺,也是济宁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建议,能否考虑在运河两侧择地建设“特色文化产品一条街”。
“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投资大小,是手工的还是机器制造,都要先关注其在文化挖掘、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可能有的项目投资小,但对文化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那这种项目就化‘鸡肋’为宝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说,手工类项目因深受群众喜爱,产业化发展前景可观。
“为什么在济宁大部分地区买不到绾结葫芦,难道我买个葫芦要到鱼台去买?”除了产量有限,成积春认为,产品销售平台没有搭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如果每个人都买个葫芦放在家里,销量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此类可以预见发展前景的项目,成积春建议,当地政府要主动引导,靠上去帮忙引导,当成产业来做,促进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使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得到提升。
“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市场,发展方面不能含糊保守!”成积春说。
手工技艺类行业缺人的难题并非无药可解。成积春举例说,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当地政府为了留住和传承地区的传统手艺,专门组织了一批当地未就业的青年人进行培训,并配备了专项人才经费。“这个培训班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在配合旅游出售,有了规模和收入,并且还有扶持资金做保障,这让从业者看到了希望,现在他们注册了品牌,联手走出四川,走上了一条成功的产业化运作之路。”成积春说,这对济宁有借鉴意义。(汪泷 王德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