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广展示长6米的剪纸《清明上河图》。记者 汪泷 摄
一把普通剪刀到了剪纸艺人的手里,仿佛被注入了神奇的魔力,顷刻间就能裁剪出无比精美的图案,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令人拍案叫绝。
虽然手工技艺让人叫绝,但其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令人堪忧!
小手艺也能带来大效益。嘉祥县有2万人从事石雕文化产业,石雕行业年产值达6亿元;曲阜孔府琉璃瓦制品公司,年产琉璃件1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与此相反,尽管有的手工技艺颇具艺术欣赏价值,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这些手工技艺仍然靠个人单打独斗,既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很多人也不愿意跨入这个行业。
9日至11日,济宁市文广新局举办了“庆祝十八大、喜迎十艺节”孔孟之乡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会。其间,不少民间手工艺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都是传统手工技艺,但是发展冰火两重天,这些民间瑰宝何时插上市场的“翅膀”?
这手艺专研50多年 现在仍靠一人维持
“专研了50多年的丝绢烙画手艺,现在还是一个人单干。”邹城市的丝绢烙画艺人董树青感叹到。
他在邹城、曲阜有两家门面销售作品,可销量始终提不上去。“收不来学生是个大问题。”董树青说,传统手艺战线拉的长,短时间不见成效,对于当下喜欢快节奏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根本不愿意踏进这个圈。70岁的董树青,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了,他制作丝绢烙画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一个月能制出一幅。
“市场需求是有的,但烙画的产能受到限制,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展示会现场,刘娟坐在绣桌前,独自做着绣活,她的脚边摆着几幅完工的圣绣作品,包括一幅长近两米的山水圣绣图。
刘娟介绍,她从事刺绣有20余年了,最早从苏州跟着学刺绣,后来发现苏绣的颜色比较单一,在绣一些山水画的时,不注重细节,因此她决定逐步在刺绣中加入自己的特点,“比如这些草,在苏绣中是直直向上的,但我的圣绣是把草绣出了风吹的效果,会弯向一边。
“‘圣绣’这个名字,寓意着孔孟之乡、圣人故里的含义。”刘娟有点纳闷地说,济宁市民对这种刺绣并不认同,因此它的销量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刘娟在济宁城西的一家超市里租了间门面,专门销售她的圣绣,可销量一直不乐观。“一月能卖出去一幅吧。”刘娟面带愁容地说,前几年,她把自己的一套房子卖了6万多块钱用于投入经营,可到如今,这6万块钱几乎没产出过利润。
“不赔不赚,这多亏济宁市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给我的房租减半,不然我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更糟糕。”刘娟说。
找准市场投石问路,传统手艺带来了大产业
和上述两种手工技艺的发展有所不同,张跃广的剪纸艺术中心的订单在不断提高。
如今,一个月可以接到1000多个订单。除了济宁本地的,他们的剪纸还销往其他的省份。这次展示会,他带来了几十幅剪纸作品,除了长达6米的剪纸《清明上河图》,还包括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福禄寿》。
剪纸在济宁市的认可度一直比较高,因此市场容易打开,“现在不少会务活动也把剪纸作为礼品,因此我们的订单在不断增加。”张跃广说。
在展示会外围的露天场地,记者看到来自嘉祥的“大块头”石雕。嘉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雕之乡”,“嘉祥石雕”也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共有企业88家,全县共有石雕业户3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6000万元。
而被誉为“曲阜三宝”的楷雕如意、尼山砚台等传统工艺品也来到了展示会现场,经过深度开发,这些物品不仅成为收藏和馈赠佳品,也带动了当地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桑皮纸、琉璃瓦等传统制作技艺重现光彩,仅王庄镇纸坊村的桑皮纸专业作坊就达30余家,单孔府琉璃瓦制品公司一家,每年就能生产琉璃件1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