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济宁市县域经济发展调度会上获悉,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274.88亿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190.9亿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1537.2亿元,增长21.5%。根据省县域统计口径,济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0.1亿元,同比增长10.9%,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1.2个和0.4个百分点。除汶上县与全省平均增幅(全省9.7%)持平外,其他各县市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金乡、嘉祥、兖州、邹城等四个县市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全市县域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把突破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支点,自3月份启动“县域经济倍增计划”以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对口帮扶机制,前三季度各县市区经济状况稳步提升。为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问题,确保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济宁市召开此次调度会自我加压。
从前三季度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济宁县域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全省116个县域单位的平均增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总量靠前、人均靠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在种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中,过度依赖资源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值得担忧和思考。
记者了解到,多数县市区的税收一半以上仍依靠煤炭产业,个别县煤炭产业税收占比高达80%以上。“一业独大”造成了经济抗风险能力差,特别是今年,煤炭价格、企业利润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县域工业效益受到巨大影响。
针对这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要求,各部门、县市区要将发展县域经济与资源城市转型有机结合,在坚持以“工业强市”主基调的前提下,对新时代的“工业”概念进行再认识。“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工业化’是绕不过去的。但工业经济和十年前不同,不能靠简单铺摊子,而是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链式园区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