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版“你幸福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亚宏 | 伦敦报道
在经济危机中,英国人的幸福感却并没受到太大的影响,无论是收入下滑还是失业风险都阻挡不了幸福的喷发。这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幸福感好像和经济情况真的联系不大
37岁的瑞塔在伦敦西北部一家由慈善组织设立的幼儿园中担任幼儿教师,虽然在英国这个行业的平均年薪在2.3万英镑左右,甚至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收入,但瑞塔说:“我感觉生活很充实,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感觉到处都有阳光。”
在冬季的伦敦,阳光是奢侈品,并不是人人都会有暖洋洋的感觉。比如年薪一度高达36.5万英镑的前瑞银交易员奎库.阿多博利就要有一段时间见不到太阳了。由于未经授权的交易给瑞银造成了23亿美元损失,他因此被判处七年监禁,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桩银行欺诈案。
阿多博利被关进了监狱,而在高墙之外他的大批同事也不大开心。由于投行业务不景气,瑞银在未来三年中要裁员1万人,这意味着伦敦金融城中不少“金领贵族”,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没有心情或者闲钱,再离开阴冷潮湿的伦敦,到西班牙的海滩上去享受阳光了。
幼儿教师和金融交易员不同的生活轨迹在幸福感上有了交汇。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内心的阳光,这种幸福感不大会随着腰包的薄厚程度而有所改变。为了记录英国人内心的“天气情况”,大部分是阳光普照还是阴雨密布,英国国家统计局用了两年多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民幸福程度调查。在这场英国版的“你幸福吗”的统计中,英国社会的不同侧面也被逐一呈现出来。
英国人幸福数据接近天堂
英国国家统计局两年前开始“国家幸福计划”,对英国人的幸福程度进行测量,其目的是“发展和公布一种能被接受且可信的国民数据系统,使其能够帮助国民对幸福情况进行理解并检测”。
英国国家统计局普查的内容包括,“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你昨天沮丧吗”、“在多大程度上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事是值得的?”等一系列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就这些问题打上0到10分。
总共超过3.4万英国人通过互联网或统计部门在英国各地组织的175次活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英国统计局参考这些答案,推出英国国民幸福指数。与传统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系统相比,英国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全国收入平均状况、国民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生存环境等多个方面。
经合组织国家在衡量幸福标准时曾使用了一句话称“更好的生活是衡量好政策的标准”,这一标准已经被英国广为接受。本届英国政府两年多前上台后开始推行国民幸福指数的标准,首相卡梅伦认为单靠经济增长数据无法全面反映英国社会和国民的福祉,需要全新的衡量标准。
单从统计看,收入和幸福感确实并没有太大关系。1957年英国有52%的人感到自己非常幸福,而50年后,这样的人只剩下36%,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比过去提高了3倍。鉴于此,有不少人号召大家别老盯着口袋里的钱,而要更多关注幸福感。首相卡梅伦表示,活着不全是为了赚钱,政府也不应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追求大众幸福。
卡梅伦称,幸福指数衡量法将最终帮助政府聚焦在如何让国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而不仅仅只是提升基本生活水平。其实他是在重弹前任工党政府的老调。英国工党在10多年前就率先试水“幸福浪潮”。当时英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民众幸福感,包括减少失业、禁播儿童垃圾食品广告以抵抗物质主义等。后来政府还专门成立“幸福感工作组”,衡量英国人的幸福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在英国统计局公布的幸福感的打分中,英国人平均亮出了8.2的高分。在这个评分体系中,0分代表极度不幸,10分则是宛若天堂,而从数据看,英国人已经站到了天堂的入口处。
情绪乐观无惧经济衰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