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娘打错孩子 一点都不怨恨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张星南也没有放弃信念,就像在1949年她第一次在入党申请书中,引用了作家巴金的一句话:"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念,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她不间断地向各级政府反映自己的问题,始终坚信党会给自己一个清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年的秋天,收拾完地里的庄稼,揣着亲友们凑起来的80元钱,张星南北上,回到了离别24年的禹城,开始了艰难的申诉之路。1980年12月24日,中共禹城县委为张星南作出平反决定,办理退休。很多人觉得张星南老人吃了那么多苦,一定心里有许多的怨恨,"就像母亲错打了孩子,错了就错了,难道还要去责怪甚至怨恨自己的母亲吗?"她曾这样说。
58岁开始绘图 18元的补贴不要
1980年平反后,张星南觉得最迫切的事情是要把失去的岁月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离休后,她多次找到有关部门,恳切地希望给她安排一个工作,但由于年事已高,均被婉言谢绝。1981年,经多方联系,她被安排到县农业局区划办公室帮助搞土壤普查,具体做描图工作。,58岁的她,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拿起铅笔,手直哆嗦,加上左眼失明,开始几天连铅笔都削不好。但她坚持多描多练,别人干八小时,她干十二个小时。白天时间不够,晚上就把图纸拿到家里继续干,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不但质量达到了标准,而且描图的速度逐渐超过了其他同志,成为小有名气的描图能手。别的单位有描图任务和外地有人参观,还专门请她去做示范。单位领导提出每月给她18元的补贴,她死活不要,"我不是为了钱,我有离休金,只要能为党做点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她这样说到。
扫地13年 保洁1万余公里
一门心思为党工作的张星南,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983年禹城县新建了行政大街,那时还没有环卫部门,她看到大街上不少地方有垃圾,就立即自费买来扫帚、铁锨,义务扫起了大街。
每天清晨四点多钟,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张星南和老伴就出了家门。当时的街道上还没有路灯,坑坑洼洼,两边的沟里杂草丛生。这样的路难扫不说,还要除草,扫一遍要花费四个多小时,回到家常常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了。就这样,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就连大年初一,张星南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扫帚。这一扫,就是十三年,保洁道路1万余公里。
63岁苗圃栽培 24小时在花室
1986年3月16日,禹城成立了城区绿化队。建委领导考虑到张星南年事已高,早起扫大街又不安全,决定调她到绿化队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来去自便,并劝她放弃扫大街。张星南没听劝阻,仍然早上4点多起床,扫完大街再到绿化队义务栽培花草苗木。从此,人们每天都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骑着三轮车往返于街道和绿化基地之间,义务为禹城市培育苗木28万株,开垦绿地6800多平方米。
她为了节省经费,经常到临街单位厕所里挑大粪沤制肥料,还经常走街串户收集罐头瓶子用来培育枝条;她为了掌握花卉栽培技术,自费订阅了多种苗木栽培的刊物,还自费上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花卉专业函授班;她为了摸索花卉生长规律,把铺盖卷搬进了只有五六平方米的花室,一天24小时吃住在里面,夏天潮湿闷热,蚊子成群,浑身上下被咬得满是疙瘩。冬天冷如冰窖,冻得手肿脚裂。
捐助别人20多万,自己却不舍得花一分钱
1985年春节前夕,市建委坚持给她100元补助费,她实在推辞不掉,就署名"服奉乐"将百元捐款悄悄放在园长的抽屉里。从此,张星南一发而不可收,每逢"六一"儿童节,她都拿出100元钱捐给孩子们。2001年,山东省妇联推出春蕾计划,张星南与4名贫困女童结成对子并资助她们。无论什么人遇到困难,张星南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张星南的捐助作为一名党员,张星南老人经常采取"特殊党费"的形式表达对党的心意。1987-1997年,每逢"七一",她都交纳特殊党费100元;1997年香港回归后,每年交纳特殊党费500元;十六大以来,每年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2008年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交纳"特殊党费"3500元;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又缴纳"特殊"2000元,2010年又为青海玉树灾区交纳党费2000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