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我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随即敦促缅方采取行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中方已就此向缅方提出紧急交涉,对上述事件表示严重关切和不满,要求缅方对此进行认真调查,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月19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仰光拜会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双方一致同意,要维护好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仰光出席首次中缅战略安全磋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在会见吴登盛时也表示,中方从不干涉缅内部事务,希望缅方着眼国内社会和谐、缅北和平与中缅边境安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边境地区的稳定。吴登盛则表示,在当前复杂形势下,缅中两军间加强沟通非常重要,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维护好缅中共同利益及边境地区和平稳定。
外界的高度关注也让缅甸政府意识到,战火失控无助于国家利益。连日来,吴登盛在多个场合表态,称缅政府愿意与包括克钦独立组织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武装组织进行和谈,争取实现永久和平。
作为前奏,1月11日,缅甸联邦议会人民院通过提案,呼吁停止克钦邦的武装冲突,和平解决问题。提案说,“今天不是可用枪提出诉求的时候,也不是可用枪拒绝什么的时候。”提案还说,现在双方面对面对话有困难,建议通过网络进行联络和对话。此前缅甸24个政党也联合表明立场,要求停止内战。
1月18日,缅甸政府表示,将从翌日凌晨6时起,政府军将单方面停止在克钦邦迈扎央地区的军事行动。
1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上表示,缅甸政府宣布在缅北地区停止军事行动,并愿重启和谈,中方对此积极评价,希望得到相关方面的回应。
国际社会也对缅甸政府的停火决定予以肯定。1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缅甸政府军停止进攻缅北克钦独立军表示欢迎。他呼吁双方作出认真努力,通过加强信任和政治对话,为实现克钦邦持久和平创造条件。他还呼吁确保援助渠道畅通,以便为该地区的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紧张局势似乎转圜,但和平依然脆弱。在政府军宣布单方面停火的当天,克钦独立军方面指责政府军未能兑现承诺,并要求政府军停止在克钦邦全境而不是一部分地区的军事行动。”
停火能否实现取决于双方的诚意。自2011年6月以来,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之间本轮持续冲突,有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因此,双方建立信任需要时间,更需要切实的行动。
“民地武”,缅甸政府的心病
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一直是缅甸政府的一块心病。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又以面积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邦掸邦和克钦邦(通称缅北)为甚。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数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
1989年缅共解体后,中缅边境的缅方一侧盘踞着佤邦联合军(简称佤联军)、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果敢同盟军)、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掸邦东部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勐古保卫军、克钦独立军、克钦保卫军、掸邦军(南、北)、崩龙邦解放军等约10股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这些武装一度控制了2200多公里中缅边界线缅方一侧的80%,现在控制地盘已萎缩至50%。
这些“民地武”虽然有不同的诉求,历史长短不一,力量大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盘踞在缅甸边境地区,曾长期与中央政府对抗,这成为缅甸历届政府头疼的问题。
从1989年至今,缅北地区爆发了多次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缅北“民地武”内部或各“民地武”之间的冲突,但政府军往往也介入。二是缅北“民地武”与缅政府军之间的冲突。
第一类冲突包括:1992年10月果敢同盟军发生内讧并大打出手,最后杨茂良等三兄弟将彭家声家族赶出果敢。1995年8月孟撒拉起兵反对杨家在果敢的统治,并在勐古自立门户,成立勐古保卫军。同年11月,彭家声在掸东同盟军的帮助下,重新打回果敢,驱逐了杨家势力。2000年10月勐古保卫军发生内讧,最后起兵反抗孟撒拉的李尼们和孟撒拉的武装均被缅政府军歼灭。2005年9月克钦新民主军副司令泽龙起兵反对丁英总司令,而丁英在政府军的支持下,又反败为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