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急救包。
急诊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司机师傅做心肺复苏。
2月4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如果有人溺水,该如何施救?乘客心脏骤停,该怎样做心肺复苏……2月1日,本报联合济宁市卫生局、济宁市广播电视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发起了“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系列公益行动,首站走进济宁市交运集团,为忙碌在春运一线的汽车驾驶员、乘务员普及急救技能。
2月1日上午10点,“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系列公益行动在济宁汽车北站启动。启动仪式现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人分别为30名客车驾驶、乘务员赠送应急急救包。
“春运高峰时段,人流拥挤,如果突发昏厥患者,在拨打完120急救电话后,应该做些什么……”活动现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针对春运期间,路途上常见的病症应该如何准备,碰到紧急事件应如何救人和自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如何进行心肺复苏,进行了现场演示。
“在遇到外伤和身体的疾病时,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拨打120急救电话,但打完120电话后,大部分市民往往束手无策,尤其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很可能就会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去。”济宁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万杰说,掌握急救常识,在意外发生时非常重要,把握好黄金急救时间科学施救,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悲剧的发生。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纪委书记陈守义表示,此次公益行动,医院的急救专家将结合季节、疾病特点、突发事件等情况,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急救常识与急救技能培训,通过多媒体授课、专家演示、市民演练等方式,让大家掌握更多的救命常识与技能,遇到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时,能够自救和互救。
急救常识需要掌握,更需要传播。2013年,由本报主办的“救”在身边急救知识普及系列公益行动,将结合季节、疾病特点、突发事件等情况,走进不同的群体,分别为机动车驾驶员、景区管理员导游、水上救生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煤矿工人、公安干警、消防官兵、校园学生、社区居民等群体开展培训,旨在让更多人掌握自救互救常识,提高公众应急技能。(记者 李倩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