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教体局党委始终把走访慰问、帮扶救助、帮困助学等工作作为实施好教育民生的重要内容,创新思路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办好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惠民实事,一项项帮困解难的具体措施,编织着惠民这张真情大网,让爱的阳光遍洒民生大道。
心系民生情暖民心 深入群众落实惠民之举 本是春寒料峭、阴霾寒风,市中区教体系统近日开展的“暖冬行动计划”,却如一股股暖流,涌入困难党员、困难教师、困难学生的心坎,消融了冬日的寒冷。相较往年春节前的走访慰问活动,市中区教体局今年进一步扩大了走访慰问范围,全系统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精心组织、齐头并进,全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广泛参与、积极行动,为1600多名退休教师和家庭困难党员、教师、学生送去价值34万元的慰问金和节日用品,把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送到家中,帮助他们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唐口街道梁南村的一户村民家中,联系社市中区村“第一书记”杨建国正在与村民孟德才促膝夜谈,进一步了解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家中的实际困难,并把带来的粮油等慰问品送到他的手中,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激动地连声道谢。“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杨建国握着他的手说道。 在“联系群众年”活动中,市中区教体局4个联系社市中区村“第一书记”到岗到位、尽职尽责,驻村入户、蹲点调研,沉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为群众扎实办了一批实事好事。同时,由局机关、直属单位和各科室共40名干部组成的9个工作组积极联系社市中区村开展帮扶工作,协调100万元建设唐口街道中心幼儿园;投入11万元建设党员服务站、村民活动室、农村书屋等;投入15万元开辟健身路径、建设乒乓球、篮球场等活动场地;协调近7万元改造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市中区教体局以扎实的帮困救助惠民行动、实在的帮困救助惠民成效取信于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应助尽助践诺于行 帮困助学体系实现全覆盖 1月15日,一位老人将一面绣有“情系学子,济贫救孤”的锦旗送到济宁市市中区教育体育局。安居一中初三学生刘本耀的爷爷眼含热泪,动情地说:“感谢党委政府对我家孩子的帮助,要是没有你们,我的孩子已经辍学出去打工去了,我一定要教育他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据了解,刘本耀是一名贫困学生,父亲因车祸智障瘫痪长年卧床,母亲改嫁,一家人的生活靠政府救济和年迈的爷爷打零工维持,这个坚毅努力的孩子曾一度产生了辍学养家的念头。班主任老师将这一情况上报后,教体局及时为他申请资助金和营养餐补助,并积极为他争取更多资助政策,让他按照在校孤儿标准享受每年365天的补助,不仅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一股强大的求学动力。 “像刘本耀一样受到资助的学生在市中区还有很多,为了不让他们辍学,我们千方百计为他们到处‘化缘’,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心理疏导、生活鼓励。2012年,投入239万元为所有农村在校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接近20000名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为农村学校279名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金34万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市中区教体局局长杨建国说。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市中区教体局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也是市中区教体局对社会作出的公开承诺。 去年,市中区又将实施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教育民生的头等大事,保证投入,细致落实,根据城市中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发放补助资金,确保困难学生从这项工程中受益。政策实施以来,共发放营养餐补助302万元,惠及8900多名学生。 教育惠民的每一个步伐都熠熠生辉 412人申请贷款,412人成功获得贷款,贷款金额为235万余元,成功率100%。这是市中区教体局2012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办理记录,也是近几年来该局认真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切实体现。2008年以来,市中区教体局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尽最大努力提高贷款申请成功率,累计发放助学贷款727万元,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 “大学梦”,连年都被省、市评为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去年为310名高中生发放助学金235万元。市中区教体局还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市中区学前教育资助工程,制定《济宁市市中区学前教育资助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资助条件、标准、程序,对普惠性幼儿园3-5岁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去年为542名幼儿发放学前教育助学金共计78万元。 据统计,2012年,市中区教体局共为30000多名学生提供书费免除、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种资助共计942万元,建立健全了以政府助学为主,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生活补助等多种形式共同帮扶的资助体系,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推出多元化教育惠民措施 市中区教体局将帮困助学工作不断向外延伸,不断推出教育惠民的新举措。 该局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行定点接收制度,确定琵琶山小学、十二中学等学校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统筹安排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上书”的同时,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实施与本地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采取多种方式予以资助,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724名。 除此之外,该局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捐资助学氛围,构建高效便捷的社会捐助平台,广泛与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及爱心人士联系沟通,动员各方力量,积极筹措帮困助学资金,全力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困难学生接受教育,不断凝聚推动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千名教师访万家 家校合力育英才 1月29日,明珠小学二年级学生赵家乐家中,徐艳丽老师正与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为孩子辅导家庭作业。这是市中区教体系统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的一个缩影。 从2011年开始,市中区教体局在市中区中小学中连年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深入学生家中,每人联系走访不少于10名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为家庭困难学生、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子女等送去关怀、带去温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同时,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赢得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济宁新闻 > 惠民行动暖人心——市中区教体系统开展“帮困助学”工作纪实
惠民行动暖人心——市中区教体系统开展“帮困助学”工作纪实
时间:2013-02-21 18:03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上一篇:大路口乡提神振气 全力推进经济发展
下一篇:鱼山镇扎实推进冬春农田水利建设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