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二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2013年3月1日)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紧盯“三个高于、三个提高”任务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拼搏实干,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89.4亿元〔注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注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2.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1673.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1143.9亿元,增长11.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6.2%;批发和零售业330.4亿元,增长12.9%;金融业90.6亿元,增长22.0%;房地产业70.5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2%、59.8%和35.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6:52.5:35.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9165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207美元),比上年增加344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5%。
二、农林牧渔业
农牧业。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72.0亿元,同比增长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233.1亿元,增长5.0%;林业5.4亿元,增长7.1%;牧业98.9亿元,增长3.7%;渔业24.7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业服务业9.9亿元,增长8.7%。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7:1.4:26.6:6.6:2.7。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9.2万亩,比上年增加89.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94.4万亩,比上年减少76.1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9:31。蔬菜瓜果面积304.3万亩,减少45.5万亩。
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产。粮食总产569.1万吨,比上年增长16.8%,单产509公斤/亩,增长7.5%,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夏粮255.3万吨、增长8.1%,秋粮313.8万吨、增长25.0%。棉花产量12.0万吨,减少6.2%。油料产量17.4万吨,减少19.9%。水果产量27.5万吨,减少1.8%。肉类总产量83.4万吨,增长4.9%,禽蛋产量60.2万吨,增长3.3%。奶类产量14.1万吨,增长1.7%。
林业。新增造林面积18.8万亩,比上年增加0.2万亩,四旁植树1913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8%。
渔业。水产养殖面积88.4万亩,增长8.0%。水产品产量39.1万吨,增长5.0%。
农业机械化。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24万千瓦,增长4%;农用拖拉机11.2万台,增长1%;农用汽车2.1万辆,增长1%;联合收割机2.5万台,增长2%。小麦机播面积531万亩,机收面积541.5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9%。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6.6万吨,增长1.7%。农村用电量14.8亿千瓦小时,增长5.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663.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95.0%。机电井累计达到13.5万眼,其中已配套12.2万眼,配套率达到9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3〕由年初的1260家发展到1551家,净增加291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其中,制造业增长14.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5.8%;采掘业增长9.1%,占43.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8.7%,占10.6%。国有企业增长5.3%,集体企业增长26.4%,股份合作制企业下降27.2%,股份制企业增长1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5%。轻工业增长23.8%,重工业增长9.7%,轻重工业比例为22.5:77.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产值1031.5亿元,增长2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1%,比年初提高1.5个百分点。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9.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