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农业局局长 张士坤
2013年,中央1号文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兖州市委、兖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工作目标,农业局围绕农业现代化工作目标,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兖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从五个方面入手,精心运作、强势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一、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目前,全兖州市有26个村全部土地实现流转,全兖州市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69个,种粮大户39个,家庭农场25个。今后将按照“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即家庭劳动力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土地相离,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种粮大户流转,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能人手中流转,把人才、资金、产业等优势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相结合,实现农民和规模经营主体的双赢,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搞好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规模经营大户和流转土地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处等服务,指导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以上,发展30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20个。
二、依托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依靠科技,增加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种粮效益低下和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一是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大力推广“双宽”种植技术,由过去的窄畦、窄苗带过渡到宽畦、宽苗带种植模式。一些老旧机械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耕、耙、播、收等机械需要更新换代,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全兖州市农机更新换代,促进兖州农业种植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标准化种植。2013年,新增宽幅播种面积5万亩。大力推广深松免耕技术、玉米单粒精播技术,促进玉米出苗整齐,苗匀苗壮,减少玉米粗缩病、预防后期倒伏,促进粮食增产。
二是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规模经营需要新型农机,更需要新的农机服务组织。农业局和农机局在推动发展农机和农艺融合的同时,共同扶持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和其他服务组织,以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农机需求。
三、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新型农民培训、高产创建、阳光工程等项目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转变农民对待新技术、新品种的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让农民成为干事创业的主体。2013年,以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为载体,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力争培训阳光工程学员1000名,农民辅导员200名,辐射带动农户4000户,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型人才50名,农村党员创业型人才30名,培训科技示范户8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培训兖州市镇农业技术人员600人次。
二是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是运用院士工作站,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兖工作创造条件。农业局与中国工程院于振文院士联合,在小孟镇史家王子村建设了一处院士工作站,与于振文院士开展长期、紧密、富有实效的技术合作,提高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科技平台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试验基地、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建立健全兖州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基础上,以山东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采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定位试验与转化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每年在大安镇二十里铺村、小孟镇史王村、漕河镇庙西村和新兖镇杨庄村,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产地块建设200亩试验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展示、示范。试验总结的技术成果首先在高产创建示范区推广应用,完善技术体系,树立高产样板,辐射带动全兖州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形成试验基地、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的“同心圆”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三是科技示范与培训指导相结合。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来兖讲课,组织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手等到试验基地实地观摩培训,让农民群众亲眼看到新品种的特点、新技术的操作要领,增强直观认识,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把试验基地建成兖州市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科技交流与传播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