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充满生机、播种希望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第35个植树节。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机关、学校、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广泛参与、人人动手,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来,拥抱春天,播种绿色,用我们的双手共建绿色生态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始终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五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也作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建设绿色生态济宁的决策部署。林业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固碳功能、保健功能、美化功能,成为各地加快转型升级、助推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市连续实施林业建设系列工程,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林业产值达到170亿元,但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敏感脆弱等问题,离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生态济宁目标和广大群众致富奔康的期望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我市山区、丘陵、平原、河湖、湿地地形地貌齐全,发展现代林业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和优势,建设生态文明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典型性。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市全面启动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现代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济宁,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是全市人民群众过上宜居宜业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要求,对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济宁城市品位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抓住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持续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高潮,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建成无山不披绿、无水不映绿、无路不荫绿、无村不掩绿、无城不盈绿的绿色生态济宁。
要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绿化体系。根据济宁自然地理状况和生态主导功能,绿色生态济宁建设要突出“一轴、两城、三网、四区”总体布局。一轴:即以南水北调东线干线为主轴,重点建设护岸林、护堤林等生态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实施生物水质净化,加快生态修复,发挥森林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径流等生态作用,建设沿线生态屏障,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两城:即以济宁市城区和县城为中心,重点建设穿城林带、沿路沿河林带和各类公园、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快速扩充城区绿量,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效果。三网:即以市域内路网、水网、林网为骨架,重点建设沿线防护林、景观林和环水护堤林、护岸林、防风固沙林,提升沿线景观效果、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四区:即以山地丘陵生态建设区、平原生态防护区、城郊生态景观区、湿地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山地丘陵生态建设区实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色经济林,实现生态公益林为主、多林种发展;平原生态防护区以城市、乡镇、村庄绿化为点,以绿色通道为线,以农田林网、速生丰产林基地、苗木良种基地为面的高标准平原绿化体系;城郊生态景观区重点在济宁市城区、县(市)城区和乡镇驻地周围建设环城林带、城市森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力求移步成景,建成生态休闲旅游区;湿地生态保护区,重点在南四湖湖区、主要河流沿线、采煤塌陷区建设生态防护林、护岸护堤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和治理修复,最大限度恢复区域生态、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要着力构建城乡绿化政策支持体系。将城乡绿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解决好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和重要生态区、生态脆弱区绿化用地;制定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和《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工作开展提供机制保障。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林业改革支持政策,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增加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规模,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产业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态产业贷款的财政贴息、保险保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减免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