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到三四月份植树季节,企事业单位或者是普通市民植树都找植树点,但经常出现想种树却找不到地方的情况。”3月7日,市林业局林业站站长张太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今年是济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第一年,全市将设立240处公益植树基地,大家想要植树,不用再为无处栽树而发愁了。”张太和介绍,以往在全市也有一批公益植树基地,但规模较小,且宣传力度不够,每年植树节临近,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都是到植树基地开展公益植树,对公民个人而言,并没有固定的植树点。目前正在修建的240处公益植树基地中,除大部分供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等组织集体植树外,还将辟出一部分对社会公众开放,具体情况市民可以向当地绿化委员会咨询。
“有了固定的植树基地,以后带着孩子去种树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地方了!”市民张先生家住在城区,得知即将建设公益植树基地他十分高兴。“为了让孩子了解植树节,增加环保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我去年想带着孩子去户外植树,但苦于找不到地方,就只能在阳台上用大花盆种了一棵小树。”张先生感叹道,这种效果远不如去户外。
“市民有积极的植树绿化意识这是好事,但履行义务植树的义务,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未必非得用植树的形式。”张太和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中规定,适龄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每人每年有植树3至5棵的要求。其实,这也可以通过承担相应的劳动来尽义务,比如参加义务浇水,发生虫灾时参与除虫等。“植树造林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生产活动,其专业性较强,树木的栽种与成长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前期计划与长期管理,否则树木不能成活。”张太和解释,除了以上这些“以劳抵树”的方式,林业部门更鼓励市民通过认建认养认捐、爱绿护绿等行为,履行植树的义务。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公益植树基地,所处的地点、联系人、联系方式下一步将向全社会公布,这些公益植树基地是按照属地管理的方式,市民如果想要植树可以和就近的植树基地联系。为方便群众,基地会为市民提供树苗、水源,同时植树现场也会有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植树工具需要自备。市民植树完毕后,后续的养护可以由市民负责,也可以由属地部门负责。
“虽然3月12日是植树节,但如果市民只是在这一天进行植树,就有点限于形式主义了。”张太和说,植树节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民的绿化环境意识,时刻铭记为环境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更注重的是倡导市民爱绿护绿的意识。比如,对绿地的认建认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不采花折枝的护绿行为,都是对植树造林的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