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霄云镇提出“凤凰宝地、长寿水乡、礼佛圣地、工矿重镇”的十六字发展战略以来,该镇紧紧围绕“厚、重、灵、秀”的发展方向,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主阵地,从软硬两方面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心念长慈悲,落实不可“软”。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政工书记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社会知名人士任成员的霄云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为霄云镇佛教文化,民俗和农耕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镇党委、政府两委反复论证,对重修霄云寺选址做了初步的规划设计:即以大佛寺原址为基础,以霄云村中心街、西大街、孝贤街(供销社南东西街)和东鱼河北岸作框架,规划建设“一寺两园”,即“霄云寺”、“民俗文化园”和“农耕文化园”;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发放8000余份关于重建霄云寺(香寺)致全镇广大干群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封公开信向群众发放,营造了广泛的舆论氛围。目前,开发建设“一寺两园”的构思在等待上级相关部门的批准,规划工作已有上海同济大学进行规划设计。
收集文物事,方是“硬”道理。自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当地干群的配合支持下,目前,大清康熙四十五年重修泰山行宫(泰山庙)的碑记,乾隆四年重修观音寺的碑记,乾隆三十二年重修观音庙(寺)的碑记,乾隆拾年重修白衣阁(白衣送子观音)的碑记,嘉庆十二年重修火神庙的碑记,光绪十八年重修大佛寺的碑记、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大士佛寺碑记、光绪三年重修大王庙碑记均已挖掘收集到,另有一块明代刻有“玄天宫”的碑记,记载着霄云寺的来历,庙阁方位等内容,现已查实流落在河南开封,正在追回之中。该镇自2013年5月1日开始,面向全镇和社会各界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对捐款捐物者依据捐款的数额和捐物的数量或物品价值颁发《捐赠证书》,并享受免费参观景区、免费领取礼佛文化资料等待遇。截止目前,共收到捐物20余件,包括石磙、石磨、石槽、织布机、纺棉车、陶器、铁器、铜器等。(周文强 陈鲁生 孟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