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王庄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出实招、下硬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该镇以远程教育、“大棚课堂”为载体,加快农技推广。设立远教站点23个,实现行政村远程教育全覆盖。采取“远程教育+村级阵地+农民”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推动学用转化,惠及2万余人。“大棚课堂”每周两期,邀请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以大棚为讲台,“面对面、手把手”,现场解答农民疑惑,辅以书面材料传授知识,让听讲村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今年以来开课46期,2000余人直接受益。以土地托管合作社为依托,开启规模种植。该镇陈庄村一次性流转村内土地200余亩,由邦峰农业合作社托管,投资300余万元建设67座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管理。全村200多名村民加入合作社,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村里靠土地出租,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余元。康桥村百亩食用菌养殖基地、褚魏村4000亩苗木基地、陈庄村3000亩苗木基地的发展都得益于这种“土地托管合作社”模式。现在,该镇上规模的农业基地中,90%以上的雇员都来自当地农民,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再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打工,一天又能多收入40、50元。以张忠友“家庭农场”为试点,推动多元化经营。孟李村村民张忠友,弟兄两家6口人办起的家庭农场,涵盖了以核桃、樱桃、苹果为主的果园种植,以芦花鸡、美洲火鸡为主的禽类养殖,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大棚种植,以獒园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养殖,以及200亩小麦、玉米种植五大板块,年纯收入100余万元。现在,像张忠友这样的家庭农场在王庄镇不下10个,李庄村的宫玉更、焦沟村的倪立兵经营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土地大都是通过流转得来。村民们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土地承包权,在获得承包费后从事二、三产业,一年就能多赚好几千。承包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壮大农业经营规模,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李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