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也确实拥有一些才能卓越的人才。我不是Facebook的频繁用户,也不是其铁杆粉丝,但我很尊敬他们,因为我继续看到他们一季度又一季度地完成不错的业绩,设法最好地利用他们的10亿用户(此外,我还认为,他们自上市以来已成为一家与上市前相比能更好地面临未来风险的公司)。
然而,在我最初那篇文章发表的一年之后,如果问题是:“就未来五年内走向如雅虎般消失的困境这个轨迹而言,Facebook的"进展"如何?” 你不得不说,他们正在这个轨道上向前迈进。
为什么呢?
你属于哪个互联网世代?这关系重大。在去年的那篇文章中,我采用了与组织生态学相类比的阐述方式,认为互联网世界已经“三代同堂”(网络、社交,及现在的移动)。我认为诞生于某一代的公司无法真正摆脱过去而成为另一代的公司。所以,如果你属于婴儿潮一代的话,你永远都不会真的属于千禧世代。我仍然认为这个观点基本属实。Facebook将永远是一家诞生于2004年的公司。它成为那一代的社交网站之王。但按照定义而言,作为一代之王意味着你规模庞大。而规模庞大就使得在面对威胁到自身领导地位的市场新变化时很难做到敏捷灵活。在任何新一代出场之后,过去的一代之王很容易受到那些规模较小的新参与竞争者的攻击。
品牌和资金会帮助往昔优胜者继续参与市场竞争。去年很多人说:“好吧,如果在社交一代来临后,Facebook成为相比雅虎更时尚更酷的公司,那么为什么雅虎还会存在呢?”他们说,如果雅虎可以幸存下来,那么Facebook也能如此。这些公司不会彻底消失。我认为,过去一代的优胜者积累了大量的现金(而且股价也涨至很高),他们由此可以进行收购。这些收购可以帮助他们延迟消亡。从扎克伯格的角度来看,Facebook收购照片共享网站Instagram是绝对精彩的举措)即使Facebook从来没有从中获得一毛钱的营收。如果凯文·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让Instagram保持独立,或者出售给比方说Twitter的话,那么Facebook如今会处于更加糟糕的境况之中。想想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十几岁的青少年当中,Facebook的“酷因素”正在输给推特(Twitter)和Instagram。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没有买下Instagram的话,事情会怎么发展。Facebook斥资7.5亿美元收购,才让Instagram不再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品牌也很重要。人们继续光顾雅虎和AOL(前身为美国在线,现更名为AOL)网站,即使许多硅谷精英认为这些网站已经如恐龙一般过时了。
规模庞大可以让你赚很多钱,但这并不潮!但是,即使Facebook极其迅速地采取行动(比我一年前推测的要快很多),来应对其作为一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庞大网站必须向一家移动公司转型所存在的固有弱点,但它仍然是一家很大的公司。规模庞大(其用户人数达10亿)让你可以从广告业务中赚到许多钱,但这不是非常酷了。现在Facebook已创立近十年了。分析师喜欢吹嘘Facebook如何可以通过向其用户呈现更多新的广告(比如目前很热门的一个想法:即在视频播放前加插的广告)来持续赚钱。我总是听到硅谷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谈论Facebook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社交黏着剂”通常他们还会表达自己对Facebook股票正如何遭到没有多少文化的华尔街投资者的冷遇感到愤慨。但是,对于Facebook而言,身为大型公司的最大软肋并不是用户或财力,或它所带来的品牌,而是那种因熟悉而失去新鲜的感觉。在互联网世界里,总有一种追求下一个大趋势的固有驱动力,而在社交网络很可能更是如此。什么东西是新的?什么东西比较潮?在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调查结果中,对于Facebook而言这可能是最可怕的。如果十几岁青少年持续撤离Facebook,而前往他们朋友将会前往的网站消遣时间的话,情况会如何呢?
Facebook将被Snapchat们的挑战所淹没。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Facebook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移动新时代我们或许很快将转向“移动2.0”一代或可穿戴设备一代等等,将会击败Facebook的不会是一家新的像Facebook那样的大型社交网站,而可能会是一批规模很小的新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正在持续不断地把用户的注意力从Facebook移开。将会是这里一个轻博客网站Tumblr ,那里一个限时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一个图片分享社交网站Pinterest。而且不要忘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正在秘密筹划之中的所有那些新公司。如今,任何新趋势的病毒式传播速度甚至比Facebook在2007-2009年的鼎盛发展时期还快很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