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要一分补偿,57户群众主动拆房
□ 本报记者 张子扬 见习记者 高天颖 本报通讯员 范鸿杰
57户群众主动拆房
79岁的路进旺拆掉的,是自家的三间南屋。"平常主要是放东西,有时孩子们来也住住。"路进旺说,拆房子虽然从感情上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要拆。为啥?"我打19岁那年开始住在这儿,60年了都在河套里走。"
寺口村是寺口镇的驻地村,540多户人世居于此。寺口河道下游的龙门口水库,是一个中型水库,是栖霞的水源地。穿村而过的河道就在路进旺家门前,既是河,也是路。
"说是路,其实哪儿有路?"村民柳光清说,村西头还有所小学,多年了,村民和学生们都"拣"干燥的地方走。河里没水的时候,还勉强能开拖拉机过,一旦下了雨或下了雪,根本就没法出门。柳光清抱怨说,最尴尬的是娶媳妇的时候,婚车入村进不了家,大家只好在河道里铺上木板,往家里"抬"媳妇。再后来,由于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又成了垃圾场。时间一长,外村的闺女都不愿嫁到这个村。
转机就发生在今年年初。寺口镇党委书记苏春岭介绍说,镇上按照栖霞市的部署,开展了"三问于民"大走访和"两进两诺两评"活动,镇里所有机关干部都要包村入户听民声、解民难。寺口村河道整治工程由此诞生。
"我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发现大家整修河道的意愿很强烈。"负责联系寺口村的镇干部林思源说,针对这种情况,镇上又制作了调查问卷,结果九成以上的群众都要求修路。意愿是一回事,但要修路就必须拆掉很多民房,一涉及到群众利益还能不能办成?要知道,按当地最低1000元的补偿价,光拆迁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群众呼声再难也得办
当"烫手山芋"交回镇里的时候,平静的寺口镇也像炸了锅。说起来,作为村里的河道,改造费应由村里自己解决,寺口村集体资产只有一处闲置的老加油站,没有其他收入,改造费哪里来?
"应当看到,工程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我们决策要从实际出发,真正为群众着想。"寺口镇镇长马万里告诉记者,理越辩越明,镇党委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多数群众的呼声,再难也得办!
立刻就办。镇上决定,把河道整修列为镇党委政府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并投资50万元支持这项工程,协调银行,将村里的土地和闲置的老加油站作为抵押贷款160万元。同时,再逐一到涉及拆迁的群众家里,动员群众投入到工程中。
意想不到得顺利。路进旺招呼来孩子自拆房屋,老人说,还用等什么,这是给子孙后代修路,是在修一条致富路啊。柳光志的妻子在拆院墙时不慎腰部摔伤,她仍无怨无悔……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占据河道改造路段的1500多米,涉及57户群众的97处房屋和其他建筑全部自主拆除完毕,且没有向村集体要一分钱补偿。
更让人意外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自发投入到建设中。
从寺口村走出来的栖霞水利局设计院设计师柳永志,听说村里整修河道后,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免费设计规划图,仅这一项就为村里节省10万元以上。
柳永政3万元,柳青泉1万元,柳华龙1万元,曹双全1万元……村里的致富"能人"们交到村里的笔笔捐款,是爱心,更是一份份赤字之情。
房屋拆了,石头还能用,村民纷纷将拆墙的砖瓦无偿捐献给村里用于修路和整治河道。年轻的小媳妇自发到工地上搬砖、运货……
村干部在工程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柳光义是名退伍军人,因为耳朵受伤听力很差,虽然任职不到两年,可他硬是顶着把这个大工程拿了下来。购买沙子和水泥缺钱,他把原来做生意积攒的70万元钱取出来垫付上。被问及何时能拿回这笔钱,不善交谈的柳光义总是说:"慢慢来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