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经由儒家思想对当前文化生态进行了哲学省察,提倡"公民儒学"作为"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向度,揭示了"儒"包含的"生命的调理、教养、生长、育成"特质,并指出仁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现代化造成的"人的异化",带来"生命的归复"。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认为,当今时代,要发掘孔子儒学的精义,发挥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对于社会的作用,最为紧要的,就是进一步"讲明"和申说其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他详细辨析了"道"、"德"、"人道"、"成人"、"君子"等概念的内涵,认为政之"德"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信念、明礼、诚敬、知民、爱民以及心态等方面。
儒家礼乐教化的思想与方法对当代礼仪建设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与会专家专家认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内涵与方法十分丰富,礼乐教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道德,进而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应当深入挖掘儒家礼乐教化思想与方法的精粹,并加以提炼,为当代礼仪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台湾政治中文系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金裕对《周礼》中的六艺的源头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传统礼、乐、书、御、数、射的六艺教学模式有各自的侧重和培养目标,合乎五育并进的全人教育,可作为我们今日的取法之资。
马来西亚儒学研究会署理会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陈启生对"礼"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他认为应重新提倡传统的"礼",重塑人们的"敬畏感",这对于根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有着积极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吉林师范大学祖国华教授指出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本质是儒家礼乐文明的内化外现过程,体现出鲜明的过程性、秩序性与向善性等特征,强调缓慢渐进、氤氲化生。化育的"礼化"功能与"乐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与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状态,对个体道德化与社会秩序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要实现儒家礼乐传统的化育功能,需在思维路径、资源整合、实践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长铃研究员认为,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陈旸所著《乐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音乐文献资料,该书继承儒家传统礼乐观念,对儒家传统艺术观、音乐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挖掘借鉴其礼乐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儒家思想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对不同社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会专家就儒学在历史上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给予关注,儒学的传播不仅造成儒学观念自身的流变,同时也影响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对儒家"仁学"从孔子至汉代董仲舒的哲学演进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孔子、孟子、董仲舒"仁学"的不同内涵和他们为这一学说演进作出的理论贡献。他认为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提出了"仁者安仁"这一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孟子则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提升了儒家仁学的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董仲舒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继而以气论仁,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仁学继而又迈向了道德形上学的新高峰。
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罗伯特·恰德选取了明末清初的学者朱舜水进行个案研究,并从中选择了朱舜水东渡日本后的经历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结论:儒学要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必须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在承认本土文化的价值基础上融会贯通,实现儒学与当地文化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