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为农民送去致富“金钥匙”。在走村入户中,镇干部结合全镇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战略,通过市场预测、示范引导、算账对比等引导农民选择发展适宜的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同时包村人员还积极联系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为其提供农户流转意向信息,向农户提供种养大户承包信息,搭建好农户与种养大户间信息互通桥梁。在包村人员的帮助下,全镇新兴专业合作社4家,新建产业化示范基地3处,新引进淡水白鲳、鳜鱼等10种名优水产品。
挂钩结对,为困难群众摘去“穷帽子”。下村入户的党员干部主动与困难户结对帮扶,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困难群众的家庭状况、劳力情况和发展经济的优势、潜力、困难和问题。在镇党委每月一次的“四百”活动调度会上,及时为调研的困难户逐户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做到了“一户一策”。此外,包村工作队还积极联系社会各部门、社会团体、爱心企业家等对弱势困难群体进行募捐。截止目前,全镇为困难家庭提供致富信息57条,筹集资金20余万元,解决生产生活苦难63件。
科技推广,为农业增效开启“加速度”。在基层实践中,镇农办、畜牧站等工作人员以“理论+实践”的技术培训模式,通过村中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工作室等平台适时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指导农户制定年度和季节性生产计划,帮助种植养殖大户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并在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讲堂”,以现场演示、专家指导的方式增强群众的科技运用能力。该镇累计以开展玉米种植技术、麻鸭养殖及防疫、蔬菜栽培技术为内容的培训32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
贴心服务,为百姓幸福唱响“好声音”。该镇要求每位下村人员在每月的走村入户中都要实实在在地帮群众干1—2件实事,并设置了专门工作组就群众满意情况开展测评。干部们深挖所处部门的职能优势和职能优势,就社区建设、企业引才、民生保障、就学就医等基层热点问题积极为百姓谋方法、寻路子;一些困扰群众的“吃水难、行路难、农田浇水难”等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