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消息》驻伦敦记者 白旭、王亚宏 本报记者张彦报道
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对于二战的结束和国际秩序的重建有着巨大作用,它们对中国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本报就此采访了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教授拉纳·米特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国际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丹·普莱西。
《参考消息》:《开罗宣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普莱西
在1942年1月,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将尊重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作为联合国的一项宗旨,并提到对战争罪进行惩治。而《开罗宣言》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些信息,并在建立战犯委员会和援助机构等方面有所推进。
《开罗宣言》是结束二战的一份重要协议,它的一些内容是关于日本的,随着日本的投降,这份宣言确定了战争结束后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因此在今天看来它非常重要,规定了领土边界等问题,就好像德国和波兰的领土划分,这些(领土边界问题)对于国际秩序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但是西方媒体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不承认这些。不过,一直到近年来,日本、美国以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都认为,《开罗宣言》是停战的基石。
米特
《开罗宣言》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它表明非西方国家应当与西方国家一样,得到平等的对待;同时也表明,非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的决策过程中应当有自己的抱负。二战之后迎来的是去殖民时代和后帝国主义时代,而通过《开罗宣言》可以看到中国是创建这种新秩序的领导者。
《参考消息》:《开罗宣言》对于中国来讲有何重要意义?
普莱西
这是二战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以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一同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二战期间外交的胜利。对中国来说,《开罗宣言》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斗争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反法西斯同盟将中国当做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领导人也在顶级的国际舞台上活动。当时中国在人权、战争等方面的一线作战。当然,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勇敢抵抗日本的入侵,这个会议才得以举行。
其实早在1942年1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坚持把中国同美国、英国以及苏联并列,将其作为四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作为最早抵抗“轴心国”的国家得到了大国的承认。1942年元旦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所作出的抵抗被美国总统所认可,这在当时英美政治家强烈的种族主义与帝国主义论调声中显得尤其不易。
米特
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当中,开罗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中国作为美国和英国的盟国地位正式得到确认。这一结果正是由于中国在之前的四年当中独立地担负起了抗击日本的重任,并为盟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以说《开罗宣言》是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的第一步,而中国通过该宣言也同时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这一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参考消息》:《开罗宣言》以及此后的《波茨坦公告》等文件对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发挥了什么作用?
普莱西
在开罗会议里英国、美国和中国三个大国的会晤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事件。中国在二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显示出二战后国际秩序产物之一的联合国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化体系,亚洲也被包容在其中。而且这个国际秩序体系在本世纪依然发挥着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