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啥?不仅要满足温饱,提高生活品质,还要为家庭成员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济宁市住建委基本建设科副科长刘峰表示,他们要求“职工之家”突出农民工的再教育职能,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技能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而像季华一样,在工地上突破自我的“金苗子”现在已经越来越多。
农民工不为工资愁
每逢年终岁尾,“农民工工资拖欠”总是成为不少人的“心头病”。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年年有,但问题的根源并不难找:建筑企业或包工头未能按时、足额给农民工发放报酬。“往细里说,一是建设方资金不足,工程款不到位;二是由于缺乏监管,发到班组的钱没能如数交给农民工。”刘峰说,只要卡住这两个关键节点,就没有发不下去的钱,“快过年了,农民工的工资,一分钱都不能少。”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住建部门首先要求建筑方从总工程款里拿出2%,作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保在建筑方出现资金链锻炼时,能够及时堵漏。而建筑企业则选择与劳务公司联姻,诉诸规范化的监管,让工资划拨更清楚、更平稳。
“原来的工地,随便找几个人就把活干了,也不签啥合同。最后钱给了包工头,包工头卷钱跑了,找都没处找去。”济宁天和劳务有限公司经理张平告诉记者,劳务公司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状况。他们在与建筑公司合作时有专业的“劳务联系人”全程监理,每名农民工都有自己的花名册、工资册、考勤册,每月工资细则都张榜在“职工之家”公布。
“谁干了多少活、该拿多少钱一眼就看清楚了,如果没拿到,联系人还会帮着俺们打官司,再不为讨工资的事愁了。”陶卫星说,“职工之家”给俺们提供了家一样的环境,俺们也要拿出家庭成员样的干劲,把自己的活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