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休息期间,建筑工人在“职工之家”活动。
“白天踏踏实实干活,下班冲个热水澡,喝点热乎水,看看书上上网,还不担心拖欠工资……”12月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济宁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一期商业用房工程项目现场,来自汶上县郭仓镇的陶卫星提起现在的打工环境时说,“现在的工地,就跟家似的。”
没有农民工在城市辛苦建设,就没有万栋高楼平地起。然而,这些城市的建设者们却普遍工作和生活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中,人在城市,心却无处安放。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济宁的大型工地陆续按要求建起了设施完善的“职工之家”,为建筑工人配备宿舍、饮水间、洗澡间、食堂、卫生间等生活服务设施。
农民工告别“风餐露宿”
“你还别看就这么一个铁盒子、一间小屋,可解决大问题了!”在铺着地砖、摆着桌椅的饮水室里,干了近30年建筑工的林修友抱着热腾腾的茶杯告诉记者,“原来要喝水只能就地支起口大锅,捡点工程下脚料烧火,烧出来的水碱大不说,还得和着满天的尘土喝,老天给你加佐料啊。”
林修友口中的“小铁盒”其实是个电茶炉,自来水进入炉中先要经过过滤净化才进行加热,随喝随接、干净卫生。
家近的带上一天的干粮,家远的在工地附近凑合凑合——这是建筑工吃饭最真实的写照,可不管是两者中的哪一类,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随便找块地,蹲下就吃。“工地的工棚下、路边马路牙子上,哪里方便就在那里。”说起最常吃饭的地点,陶卫星颇为心酸。连个吃饭的地都没有,几乎是所有建筑工最大的心病。
“现在好了,敞亮的食堂,甭管刮风下雨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热乎菜了。”陶卫星自豪地说。
记者在工地一角专辟的“职工之家”小院里看到,院子四周是各种功能房,有宿舍、棋牌社、医疗保健室、学习室、卫生间等,中间留出的空地是运动场所,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一应俱全……
工程项目经理孔振宇介绍称,除了“职工之家”,工地硬化道路、空地绿化、亮化、安全化也同步跟进,没开工先投70多万元,就是为了让建筑工人们干得放心、住得舒心。面对工作、生活环境的大变样,依据“原来和现在比,差远了”成了最直观的写照。
工地上“夜校”
“我十来岁就跟着亲戚上工地干壮工,啥事用得着俺就干点啥。”谈起年少时就在工地靠出卖体力赚钱的日子,今年36岁的季华没有半点怨言,而如今有了“职工之家”后,他又一次获得了学习机会。
“在工地干了几年后心里开始不平衡,凭啥俺出那么大力还不如油漆工甩几下刷子来钱快?”满心狐疑的季华试了才知道,刷油漆的技巧远比想象中多的多,如果不认真学、踏实练是很难掌握的。后来,生性好强的他报了“职工之家”的夜校班,开始系统学习油漆技术知识。
在专业老师的课程指导和他的刻苦自学下,季华用2年时间全面掌握了油漆相关技术,不仅操作起来游刃有余,还组建起了专业的油漆施工班组,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牌油漆队”。
名气打出去了,赚的钱也是原来做壮工的好几倍,可令季华高兴的不是加速鼓起的荷包,而是充实了的日常生活。“过去,干完活要么出去溜着玩,要么喊几个工友喝个酒、聊聊天。‘职工之家’建起来后,有了夜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出去瞎晃、闹事的少了,想着法充电、多赚俩钱的多了。”季华告诉记者,对农民工来说,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在农村很难盼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