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人的“送温暖工程”
□青岛日报记者 姜慧丽 通讯员 刘方亮
2013年11月27日,胶莱镇古兰村建起了一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里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每个房间里都有暖气,老年人不用花钱就能在这里打台球、打扑克、看电视,中午时还能在休息室睡午觉。照料中心还将提供免费午餐。古兰村的老人们从这个冬天开始,有了吃饭、休息、玩乐的地方。
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是该村民营企业家孙启生一个人投资350万元建立的。孙启生的2013年以这一项目顺利投入运营而画上句号。这一项目也使他从2010年开始逐年递增的一个人的“送温暖工程”达到最高峰。
家庭变故,兄弟俩吃“百家饭”勤劳肯干,庄稼人成“小老板”
年近半百的孙启生回忆起过去,会忍不住落泪。
母亲早逝,大哥因车祸而意外去世。于是,他们家剩下了四个 “光棍”——爷爷、爸爸,还有孙启生兄弟俩。“村里不少家的饭俺们兄弟俩都吃过。”孙启生说。
在农村,没有女人操持的家该是怎样的凄惶与冷清。而孙启生和弟弟年龄尚小,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村里热心的乡亲可怜这两个孩子,常常为兄弟俩送上份热菜、递上个馒头。
20岁左右时,孙启生离开村子到青岛谋生。
“我离村时,弟弟还小。每到过年过节,我回家后,村里人会找我告状:你弟弟又惹什么事了。我知道,尽管他们主动来告诉我这些,但都不会过多追究。村里人对我弟弟特别包容。”正是这份厚道,让孙启生永生忘不了村里人的情分。
一开始孙启生在沧口一带给居民送煤,“那时候背一吨煤上楼差不多能挣10块钱。当时有力气,每天最多时能背3吨煤。后来结婚了,俺媳妇跟我一块给居民送煤、背煤。”孙启生说,为了多赚点钱,每年过春节时,他都是很晚才回到村子里。为啥?因为节前要煤的多、价格也高。后来,村里也有一些人跟着他到青岛运煤。燃料公司让他当了公司的业务员,将煤批发给他。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启生的生意才一步步做大。特别是近三四年,孙启生开始从事煤炭进口生意,收入逐渐增多。
回报乡亲,350万饱含深情无怨无悔,好事总有人理解
孙启生对乡亲们的回报,缘于五年前的那个春节。
当时,孙启生赶回老家过年。一进村,黑乎乎的,路灯都不亮了。一打听,原来村集体没有钱,交不上电费,供电公司给断电了。
“过年哪能摸着黑过?电费我包了。”孙启生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村子垫付了电费。
也正是从那时起,这个从古兰村走出去的生意人意识到: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村子需要自己。从此,孙启生开始为村里做事——
村里垃圾随意地堆在路边,孙启生从自己公司开回来一辆铲车,专门为村里打扫垃圾;
村里没有卫生保洁人员,孙启生自己出资雇佣三人,为村里打扫街巷;
村里的扩音器坏了,孙启生买了台新的,给村里安装上;
村里的路不好,孙启生拿出钱来修……
古兰村地处大沽河西岸,240户村民,共有900亩土地。村里一直有种蔬菜的传统,几乎户户村民种蔬菜,经济上还可以。不过,村集体没什么收入。“这样能为村里做事的能人,不用多,有两三个,村里的事就好办了。”村党支部负责人孙启恩感叹道。
从2010年开始,孙启生每年为十户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 “送温暖”:冬天送煤、夏天送粮、病时送钱。一位迟姓村民罹患胃癌,从入院直到去世,孙启生每星期送上200元。村民郝青松父母双亡,孙启生在他结婚时送上了几千元的大红包。
每月27日,胶莱镇古兰村的56位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收到一份“礼物”,从吃的到穿的,不一而足。“我们可得好好活着,到了月底还有东西发呢。”老人们说。在这里,村里的老人们就像每个月领工资一样,期待着月底这个令人惊喜的 “大礼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