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联合国前官员:政策调整难阻中国“未富先老”

时间:2014-01-09 11:39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据《参考消息》1月9日报道,【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1月7日文章】题: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太晚了(作者联合国人口司前司长约瑟夫·夏米)为了缓解未来几乎确定无疑的迅速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和性别失衡等问题,中国政府已经调整其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决定表明,不管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何,政府都不能避免人口变化的可怕后果。这种在人口政策上的中途调整将产生微弱的影响,因为中国正在以比其他国家都快得多的速度走向老龄化。这一点,再加上减少的劳动力人口和危险的性别失衡,将给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

  新政策将允许夫妻中任何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原因是担心迅速增长的人口将给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带来沉重负担。

  由于过去40年出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中国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10岁,达到75岁。由于生育率大幅下降,而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中国的人口过去40年里迅速老龄化。采取独生子女政策还加速了中国青少年人口比例的大幅下降,从1970年的40%下降到了如今的16.6%。

  与之相比,15-64岁的工作年龄人口从56%增加到了73%,大大高出更发达国家62%的平均水平。这种非同寻常的年龄结构转变使得中国可以大大获益于人口红利,这是一种由于需要供养的儿童和老年人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出现的短期生产力优势。过去40年中,中国的供养比例(即供养每个退休人员的工作年龄人口)很高,从最初的14个工作年龄人口供养一名退休人员,到现在8个供养一个退休人员,而相比之下,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供养比例则是3:1,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为5:1。

  决定中国未来人口的关键性因素是生育率。如果中国目前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大约1.6个孩子的水平保持下去,中国的人口在12年后可能达到14.4亿的峰值,然后就会开始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可能达到13.3亿,到本世纪末则为8.68亿。

  然而据中国官员和一些学者的估计,独生子女政策的放松可能导致每年多出生200万人,大概增长10%,把目前的出生率从平均每名妇女1.6个孩子提高到大约每名妇女生育1.8个孩子。在出生率提高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5亿,然后到本世纪末下降到大约10亿。即使如此,人口也将继续老龄化,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供养率可能下降到2.6个工作年龄人口供养一名退休人员。如果中国决定进一步放宽“二胎政策”,每年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可能达到500万,生育率可能能够达到替换水平。在立即替换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人口不会下降,而是将在本世纪中叶稳定在大约16亿。然而,中国人口将继续变老,老年人的比例将增加到20%,潜在的供养比例将下降到3个工作年龄人口供养一名退休人员。 (来源:新华国际)http://news.sohu.com/20140109/n393217415.shtmlnews.sohu.comfalse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09/c_125978807.htmreport1288据《参考消息》1月9日报道,【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1月7日文章】题: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太晚了(作者联合国人口司前司长约瑟夫·夏米)为了缓解未来几乎确定无 (责任编辑:UN642) 原标题:联合国人口司前官员:政策调整难阻中国“未富先老”

相关阅读
  • 参考快评:白宫斥美国之音"夸中国" 暴露美方三大问题
  • 美媒刊文:特朗普指望印度,印度依赖中国
  • 被谭德塞批评的特朗普继续嘴硬,称世卫“向着中国”
  • 日点击10亿全球疫情图背后,是俩中国博士生
  • 美国批准通用电气向中国出口用于C919的航空发动机
  • 特朗普团队要起诉中国禁止出口口罩?
  • 特朗普:中国送至美国的货物并没有质量问题
  • "口罩大战"愈演愈烈 美媒担忧特朗普将盟友推向中国

    • 上一篇:美军将领包庇下属性丑闻 欲为其翻案终黯然下台
      下一篇:韩国总统朴槿惠将对印度和瑞士进行国事访问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