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媳妇好好的,咋就“丧偶”了?
媳妇丧偶
□济南日报记者 刘有杰 实习生 梁菲菲
明明是已婚,个人信用报告却显示“丧偶”,类似错误正频繁上演。市民质疑,本是个人信用的权威证明,为何错误频现?从1999年初,上海开始个人征信试点,15年间,个人信用记录数量从零发展到8.2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征信体系在逐渐完善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多不足。
■市民“被丧偶”
信用记录出错 央行客服电话打不通
近日,济南市民曹先生在一家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发现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上,婚姻状况竟是“丧偶”.“我是已婚,但并未丧偶。就算是丧偶了,这样堂而皇之地印纸上让别人看,这不是侵犯隐私吗?”更让曹先生郁闷的是,他多次拨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客服电话均无人接听,如何更改成了难题,更耽误办理业务。
自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开始,类似情况屡见不鲜。王女士准备贷款买房,尚未结婚的她,个人信用报告上却显示“已婚”。修改资料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最可笑的是还要让我回户籍所在地去开未婚证明!请问谁报机票钱?”她表示,银行对此只是一句抱歉,但问题还需要靠自己解决。
■可能带来麻烦
一直都是单身 贷款却要求“配偶”签字
深圳市民金先生一直单身,个人信用报告上却显示“已婚”.按照规定,金先生想要贷款,必须要由莫须有的“配偶”签字,给他带来不少麻烦。此外,二套房房贷认定标准要求以家庭为单位认定,因此婚姻状态也成为必须认证的内容。
个人信用报告上的婚姻状态从何而来?是否权威?据了解,婚姻登记部门的权威信息并未与银行共享,只有公检法等办案部门有权要求其提供婚姻登记者的信息。包括婚姻状态在内,客户在银行登记过的基本信息会通过商业银行的数据报送而进入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形成了客户的信用报告。如果登记过程中出现错误,而没办法核实,错误信息就很有可能在信用报告中出现。
■央行人士坦言
信息是变动的 信用报告可能“靠不住”
央行征信处的有关人士曾表示,个人信用报告均是央行汇集各家银行的信息而成,信用报告只能作为银行了解申请者信息的一个渠道,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因为个人信息是变动的,婚姻状况多年前采集,有点“靠不住”,作为央行也从来没有要求银行以此为准。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实际办理信贷业务时,确实出现过个人信用报告中婚姻状况与现实不符的问题。因为信息的初次采集来自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各家银行,如果客户在婚前办理了信用卡或贷款等业务,之后一直没有和银行联系更新状态,就有可能在婚后仍然“单身”.“客户不主动更新,银行方面很难取得最新信息。”
信用报告为啥出错
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时,客户自己提供了不正确的信息
被别人盗用名义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
银行工作人员因疏忽将客户的信息录入错误
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出现技术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