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月薪上万,官帽摘了“婆婆”少了
1月14日,潍坊高密,银鹰文昌中学校长孙晓荣回忆起16年前闹的脾气,仍有些不好意思。1998年8月,去王吴乡中心小学任校长的一纸调令,让这个高密七中的年轻副校长闹了情绪。半年后,他成为高密实行校长职级制的第一批受益者。潍坊校长职级改革于1999年在高密发端。2004年,潍坊实行校长去行政化改革,带起了官员主动"摘帽"当校长的风潮。
本报记者 陈熹
被"连哄带骗"到农村当校长
那一天,29岁的孙晓荣坐在教育局领导办公室,一言不发,之前他已经在家里躺了两天。孙晓荣现在还记得当时领导"连哄带骗"把他劝到王吴乡中心小学当校长的情景。"去那儿是正职,锻炼人。你放心,去一年就把你调回来。"领导打了包票,但孙晓荣一去就是四年。
他不愿意去农村小学是有现实原因的:工资低。没想到隔年开春,他接到教育局一个电话,问他要档案他才知道,高密开始推行"职级制",工资不按城乡岗位区别发,而是统一按照"职级"划分。
按职级发工资后,他在王吴小学的工资和之前在城里任职几乎没有区别。
2005年开始,潍坊469名校长从城区学校交流到了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交流到薄弱学校。在农村当校长的工资可能比在城市更高,高密市继续出台政策,提高办学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校长的绩效工资标准。
完善去行政化,出台19个红头文件
2002年,孙晓荣提了副科,可不到两年,副科这顶"官帽"就被摘下来了。
2004年,潍坊市取消全市所有中小学校的行政级别,935名有行政级别的校长、副校长档案由组织部全部转到教育局管理。
行政级别带来的还有"累".市里有会议、座谈、评选,只要列上一条"请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不管是否在学校忙着,校长都得放下手头的活去参加。
校长摘"官帽"避免了"外行办教育",没了行政级别,表现好的校长能干到65岁。
然而,有些县区级教育部门在改革初期没能厘清方向。有一个教育部门领导开了几次会,一股脑调整任命了218个校级干部。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八年间,潍坊出台19个红头文件,建立了校长后备人才、公开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等一系列制度。
"改革有快有慢,方向对最重要。"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回顾潍坊中小学校去行政化十年感慨道,"放权不是胡乱放的,最终是要放到制度里去。"
特级校长年薪能拿12万
校长没有了行政级别,由特级校长、高级校长(分三档)、中级校长(分三档)、初级校长(分二档)四级九档的"职级"取而代之。
与此挂钩的是"职级工资",这相当于额外的"奖金".
以高密为例,每年市财政专项拨款199.5万元用于校长职级工资发放。除了基础工资,职级工资由岗位工资、津贴、等级工资等构成。高级一档的校长,每月职级工资最高能拿1870元。
特级校长就更高了。高密恒涛双语学校校长张群作为高密唯一的特级校长,职级工资是应发工资的80%,每月工资达到了大约一万元,不过,整个潍坊市的特级校长只有11个。
潍坊市副市长王桂英说:"围绕选好、用好校长,增加校长办学自主权,职级制在建立校长专家队伍、激励校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张群告诉记者,"我是职级制的受益者。"除了收入,校长之间的关系也变了。张群打趣到,如果没摘"帽子",高密一中是副县级单位,校长韩金洲和副科级的自己中间差着"科级"一级。
扩大校长教学自主权
没了行政级别,韩金洲也没太在乎。在调任高密一中校长之前,他是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2011年,校长后备人才库建立,他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