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日本政界高层频繁访印,首相安倍晋三也于近日访问印度;日本企图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担忧在舆论界甚嚣尘上;美印外交官风波在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对美印关系造成巨大影响;另外,今年5月即将进行的印度大选会对其外交政策产生什么影响。近日,就这些外界关心的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中国访问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南亚项目主任、资深研究员弗雷德里克·格拉尔先生。
印度不会介入中日矛盾
《参考消息》:日印关系近来发展势头良好。1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展开对印度为期三天的访问。而就在过去半年里,包括日本天皇和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内的日本高层也对印度进行了访问,并受到印度的热烈欢迎。日本和印度主要的合作领域在什么地方?
格拉尔:主要是经济领域。日本长期以来都抱怨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印日之间的商贸发展,这是将二者带到一起的重要纽带。另外,印度民用核能发展需要外界提供技术支撑,日印之间已就此谈判多年。
不过,我不认为日印关系发展会涉及军事。虽然两国达成了一些协议,目前日本也正在谨慎地修改一些政策,但我不认为他们会在军事合作上走得非常远。
《参考消息》:目前不少舆论认为,日本想拉印度制衡中国,对此你怎么看?
格拉尔:许多人怀疑日印走近背后是对中国的共同恶意。其实我不这么认为。对印度来说,优先考虑的是发展经济。印度非常明白自己的短处,想克服它,并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十分谨慎。印度不会想做超出自己实力之外的事情。它对所有愿意和它进行合作的国家敞开大门。
这并不是说印度和其他国家没有争端,比如说它与中国就存在边界争议等,但印度没有(解决争端的)能力,只是努力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至于日本和中国的矛盾,印度并不会介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无论印度和日本,都无意介入对方和中国的争端。
《参考消息》:有媒体提到日印两国同盟的可能性。在政治层面,两国是否会形成类似于盟国的关系?
格拉尔:安倍此次访印的议题,当然不会只局限在经济层面,也会有政治合作,但并不意味着两国有成为盟国的可能。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成为盟国的基础。虽然中国在现代化,在崛起,但这不等于中国就有威胁性。至于中国方面,对印日走近当然应该予以关注,但无需过度解读,也无需对其过分担忧。
美印不存在根本性分歧
《参考消息》:近十年来,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将印度作为重要伙伴。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执行,美国希望印度扮演什么角色?
格拉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不认为美国再平衡战略完全是为了遏制中国。两国仍有很多合作的空间。
美国方面希望印度在亚洲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鉴于印度有实力强大的海军,有人要求印度在地区安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美国乐于见到的。
至于印度,它非常不希望自己被夹在美中之间。和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印度担心和一方过分接近会被另一方视作敌意。一方面,尽管双方有分歧,但印度迫切寻求和中国尽量保持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印度也要维护好同美国的关系,但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印度不愿做任何国家的工具,它现在奉行的仍是独立的外交政策。
《参考消息》:去年底美国以虐待佣人罪逮捕了印度驻纽约副总领事科布拉加德,在印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这件事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印关系?
格拉尔:这桩外交风波是美印之间的系列争端之一。首先,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人员受到保护的权利只局限在和外交活动有关的情况下。而那位领事的问题与领事行为间并无关联。
这不是美国有意为之,因为逮捕行为并不是美国国务院所作出的外交决定,而是美国司法部门做出的独立决定。这也使得整个事件更加复杂。事情解决的前景并不明朗,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军事合作和能源合作都可能会因此蒙上阴影,要解决这件事可能会花费一些精力,一些极端人士也会长久抓住不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