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2月28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报道,2013年,驻村第一书记侯波到微山县两城镇古井村帮扶,这里也是1976年侯波的父亲侯礼增包村工作过的地方。一个村庄,一条水渠,一根时隔38年的接力棒,流淌、传递的是两代人割舍不断的乡土情。
这两天,侯波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老会计刘兴国的家里坐坐,听听老人对修建水渠的事,还有哪些工作建议。
侯波:“我在咱村帮扶工作快一年了,给我们提提意见。”刘兴国:“你在村里干得很好了,帮助村里,建了水渠,比起你父亲那时候干得更好。”
38年前,侯波的父亲侯礼增在古井村帮扶的时候,负责的是第二生产队,那个时候, 村里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老侯书记就睡在村粮库里,带领乡亲们挖河道,修水渠。当时的情景,村里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刘兴国:“当时修这个水渠时间,用肩膀扛,往上抬,自己带干粮。”
古井村紧靠着南四湖,全村耕地1300多亩,其中300亩山地的灌溉是个大难题,村西的提水站是1976年父亲包村时修建的,年长日久,现在基本上不能用了。小侯开始琢磨着如何才能铺设更现代的农田水利管网。为了赶上大田作物灌溉期顺利用上水,小侯常常是白天靠在田间地头,晚上和驻村工作组修改图纸、设计施工方案。
村民刘保井:“通过一级二级往上提,转起来之后,转到我们这个地方需要15天的时间,现在水管铺设到地头,仅仅2天时间。”
修建水渠一直是老侯书记的牵挂,得知儿子到这里包村,父亲多次叮嘱小侯修建水渠工程进度。
侯波:“确实有种使命感,如果我要是干不好这项工作,就怕丢了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
熊光强:“这是俺们村原来前敢想但做不到的事情,这一下来把俺村的发展提前了三到五年。”
现在村子的事儿、老百姓家里的事儿,小侯都是尽心尽责地协调解决、办完办好,短短一年时间,村里的水渠架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乡亲们也逐渐认可了这位小侯书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