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车软件公司联合起来抗议新法规,并在2月成功令新法规被推翻,结果触发巴黎的哥罢工。
高峰段价格翻倍
目前在国内,一些叫车软件为了鼓励客户使用,向乘客和司机提供补贴的优惠措施。但是,在国外,随着业务供不应求,叫车软件公司的收费高过一般的士,在用车高峰时段,价格会翻倍甚至更高。
近日,纽约天气恶劣,当地一家叫车软件公司就公开宣布收费翻倍。而且,乘客叫车前,必须先同意涨价。不过,也有评论认为,这种涨价由市场规律决定,无可厚非。
现状
叫车软件
有些地方欢迎 有些地方叫停
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叫车软件公司Uber成立于2009年,灵感起源于该公司总裁有一次等了30分钟也叫不到的士。目前Uber已在全球31个国家80多座城市开展叫车软件服务,但是,Uber的业务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目前,美国迈阿密和奥斯丁出于保护消费者或保护的士行业角度考虑,禁止叫车软件服务。在美国纽约,Uber经历了被反复叫停的跌宕,不过在去年,纽约市政府终于开了绿灯。但是,在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以及科罗拉多州,Uber软件服务的合法性依然不断受到挑战。
今年,Uber开始进军亚洲市场,先后在上海、东京和马尼拉推出软件叫车服务。在东京,Uber选择与当地的士合作,而非像其他地方那样可由私车运营。
记者点睛
叫车软件:可以打磨 不要打死
欧美叫车软件的出现有四五年的历史。即使现成为行业翘楚的Uber、Hailo等公司,其业务发展也非一帆风顺。比如,Uber已在31国80多座城市打开市场,但依然在世界不断面临法律的质疑和挑战。
一方面,叫车软件体现的是科技带来的便利,从在街头狼狈苦等争抢的士,“升级”为优雅地点几下手机便可以静候专车接送,那种瞬间高大上的愉悦感还真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另一方面,伴随便利而来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操作软件会否令司机分心?会否诱发不当竞争?若允许私车参与运营,司机素质如何保障?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如何平衡?甚至,会不会进一步造成阶级分化(有钱懂技术的人更多使用叫车软件)等,这些质疑都绝非无理取闹。
在中国,由于使用叫车软件获补贴,因此民间声音大多叫好。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让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看看国外,软件叫车收费普遍超过传统出租车业务,甚至翻倍,而这,其实才是合理的。
不过,无论如何,对于叫车软件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事物,真的没必要一棍子打死。通过慢慢打磨,使之更规范,方是响应民心之道,但这也更考验管理者的智慧。(王希怡)
作者:王希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