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在校大学生看来,选修课食之无味、弃之又凑不够学分。再加上大课教学及开卷考试等授课、考核方式的使用,“混学分”成了上选修课唯一的目的。
日前,曲阜师范大学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首先盯上了这个“鸡肋”,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数门与就业紧密相关的选修课。开年后,“新课”刚挂上网就受到学生们的青睐。那么,这种向求职教育倾斜的选修课能否真正打动学生的心并促进就业呢?
课程设置更吸引人
“我认为,选修课的‘上座率’和老师的‘帅度’是成正比的,这里的‘帅’一指长相,二指讲课的迷人程度。”3月19日,记者在曲阜师范大学校园中随机采访,一位女同学笑称,要是老师们都像《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都教授一样帅就好了。
选修课上不上全看老师帅不帅,看似一句玩笑话,却透露出大学生的种种不满。不实用、不生动、不开放,使选修课饱受学生们诟病。
“有的老师把本该活跃的选修课上成了死板的必修课,闷头念书、读PPT;也有的学生选课动机不纯,专挑交论文而不考试、上课而不点名的课选,扰乱课堂秩序。”在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韩光耀看来,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共同导致了选修课“老师不疼、学生不爱”的尴尬状况。
在前些年的文学院选修课表上,“《红楼梦》选读”、“《三国演义》解析”等名著研读课程还是常客,后因选课的人少逐渐被学生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上的“编辑与采访”、“秘书学”、“广告学”、“办公室工作”等等,就业指导属性的加入让很多学生重拾起了对选修课的重视。
提供更丰富、更具实践性的课程,让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大,正是曲师大选修课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既然没有那么多能靠‘刷脸’吸引学生的老师,我们就把选修课的功能向解决就业难题方面作倾斜。”曲师大教务处副处长阚景忠表示,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发5门新选修课,课时可以控制成10学时或18学时的小课程,开课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紧密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如今,实用型选修课占比在各院系均有了量和质的大幅提升。
“一堂课”连起校园和社会
同样的白大褂、同样的出入门牌、同样拿着瓶瓶罐罐地搞实验、作记录,在曲阜弘利化工有限公司的实验室,曲师大2011级材料化学专业在校生李伟强只有身份和普通化验员不同。而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一线实习机会,与学校开设的新实验选修课有很大关系。
“在绝大多数高校,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几乎没有接触大型实验仪器的机会,而常规性的实验课又满足不了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的要求,所以,我们将大型仪器实验分解成若干小的实验,供学生选择。”曲师大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丁养军称,这种“大型仪器本科生化”的尝试在全国都不多见。
提到这种创新举措的成效,丁养军举例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一种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都会用到的大型仪器,为帮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学院围绕它开设了“药物分子量测定”、“常规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等三门选修实验课。想进药物分析相关企业工作的可以选择前者;想要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工作的可以选择后者,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按需选课,学院教学也在侧重就业的同时,兼顾了科研培养。
学生掌握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技能,还需学校利用各方资源搭建交互平台。如今,济宁市多家媒体都挂上了曲师大实习基地的牌子,每年定期接收学生实习,而实习生中多数来自学校开设的相关选修课。
“我们现在是依托课程建实习基地,尽可能多地把课堂搬入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技能、发展技能。”阚景忠说。截至目前,学校挂牌教育实习基地有102处、教学实习基地有129处,每年可供2000多名学生实习,“一堂课”就把校园和社会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