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载人月球车,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在发展无人驾驶月球车,并计划于2015年10月将一辆名为“北极星”的无人驾驶月球车送上月球。“北极星”是第一个用于在月球上搜寻潜在丰富水冰层的太阳能机器人。它能够向地下钻探1米的深度,3个垂直排列的大型太阳能电池板,让它可以捕获靠近地平线的阳光,这些电池板的平均发电量可达250瓦。此外,它还能追踪光线以便让发电量实现最大化,使它在月球极地阴暗区执行勘探任务成为可能。
—日 本—
月球子母车可分头行动执行任务
近年来,各国对月球的兴趣大增,纷纷将月球探测作为发展航空航天的重点。日本以较强的科技实力加快推行月球探测计划,1990年1月,率先打破美苏垄断,成功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1993年“飞天号”撞上月球,结束其工作。
2007年9月,日本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搭乘H2A火箭,从日本南部种子岛宇宙中心顺利升空。该探测器长宽各为2.1米,高4.8米,重约3吨,包括一个主探测器和两个子探测器。“月亮女神”的主探测器在离月球表面大约100公里的轨道上环绕飞行,采集月球成分、地理和地下结构的数据,用来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变。2009年6月“月亮女神”结束了近两年的探测任务,碰撞在月球表面,以便研究人员通过其碰撞研究月球土壤如何遭受辐射物质和微流星体的侵袭。
此后日本计划陆续发射“月球先锋”系列探测器,其中包括将漫游车送上月球。由日本空间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月球车由子车和母车两部分组成。如果需要,子车可以与母车分离,在凹凸不平的地带和悬崖附近执行艰巨的特殊探测任务。母车为4轮结构,每个车轮都是由其自身携带的电机单独进行驱动,时速最快为1公里,可跨越大小为0.15米的障碍物,可在倾角为30度的斜面上向上攀登。子车为6脚蜘蛛式机器人,可在诸如火山口等极不平整的凹凸荒地上平稳行走,每只脚都有3个关节,所以不仅可以行走,而且每只脚还能作为具有采样功能的机械臂使用。
—印 度—
未来升空月球车集印俄两国智慧
在追求成为世界大国的道路上,印度一直把开发空间技术看作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的一条捷径。
2008年10月,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其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搜集月球表面的矿物和化学成份数据。该探测器在进入月球轨道后,成功向月表投放了一个撞击探测器。该撞击探测器是“月船1号”所携11件载荷之一,质量为29千克,由印度自行研制,它就像帽子一样装在“月船1号”的顶部。撞击探测器除装备一套摄像系统外,还携有一台雷达高度计和一台质谱仪,分别用于测量探测器落向月表的速度和探测月球上空极为稀薄的大气。在“月船1号”进入绕月轨道后,月球撞击探测器以每秒75米的速度从飞船上弹出,向月球表面撞去。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探测器不断对月球进行拍摄,以便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选择未来月球车的着陆位置。
而未来印度的无人月球车将由“月船2号”搭载在月面着陆。这款月球车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制,重58千克,6轮驱动,通过太阳能获取能量供应,行驶速度约为每小时5.7公里,活动范围可达方圆150公里。按照计划,月球车将在月面极地附近进行为期约一年的科学考察,并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文字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