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宇宙,浩瀚无垠!”这是迪斯尼乐园的英雄“巴兹光年”的口头禅,这个所向披靡的太空英雄不知燃起了多少人的太空梦。不过“巴兹光年”的原型—“阿波罗11号”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在44年前和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一起登上月球时,可没有这么风光。由于缺少代步工具,两位地球来客只能穿着84千克的笨重宇航服在月面上蹒跚行走,为了让宇航员轻松工作,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对月球进行考察、收集分析样本,月球车应运而生。多年来,各国纷纷展开月球车的研制工作,形形色色的月球车不断涌现。
—苏 联—
最早登月的无人月球车行程万米
在上个世纪的美苏太空争霸中,苏联成功赶在美国之前将世界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送上月球。1970年11月17日,苏联“月球17号”探测器载着“月球车1号”在月面雨海着陆,“月球车1号”开始对月球进行为期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
这辆月球车长2.2米、宽1.6米、重756千克,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其外形像个圆桶,上面有一个凸起的盖子,车下面是8个轮子,每个轮子都是独立控制,通过电机驱动并使用电磁继电器制动。车上的装备包括一架锥形天线、一个高精度定向螺旋天线、4台电视摄像机,以及一些用来测量月壤密度和物理化学特征的设备。
“月球车1号”在月球上行程10余公里,考察了8万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万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能量耗尽才停止工作。
1973年1月15日,苏联又将“月球车1号”的姊妹—“月球车2号”送上月球。这台月球车比“月球车1号”稍重,达到840千克,长1.7米、宽1.6米、高1.35米。它有两种速度模式,每小时1公里或每小时2公里。车上携带有钋210放射性元素,用来在月球漫长的夜晚为车体供热,保证仪器不因低温而损坏。“月球车2号”的主要任务与“月球车1号”相同,在使用期内它行驶了约42公里,共拍摄了86幅月球全景照片和超过8万张月面照片。不过同年6月4日“月球车2号”任务即宣告结束,苏联方面没有公布原因,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5、6月间月球上漫长夜晚的寒冷导致月球车失灵。
—美 国—
首辆载人月球车让宇航员很轻松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安全着陆月球,几个小时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人类足迹,取得了人类探月最辉煌的成果。正如他所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然而,就是这一小步阿姆斯特朗也走得异常艰难,笨重的宇航服再加上科学考察设备和采集的月球土壤岩石样本,让他不堪重负,也让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了月球代步工具—载人月球车的研制。
1971年7月,美国“阿波罗15号”搭载世界首辆载人月球车“巡行者1号”登陆月球。这是一款双座4轮车,车长3米、宽1.8米、高1米、重209千克,大小和今天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差不多。车上的通讯系统包括一架高增益天线用来传输图片和数据,以及一架低增益天线用于传输声音和电视信号。给月球车提供电力的是两个36伏的电池。在驾驶座位的中间有一台手柄,理论上两位宇航员都可以驾驶,不过习惯上都是由指令长进行驾驶。月球车每个轮子都有独立的四分之一马力(200瓦)电动马达和刹车,在月面行驶的速度为每小时10—12公里。独立马达保证即使某个轮子的驱动发生故障,月球车仍然能够进行转弯。这款月球车可以爬上25度的陡坡,最远可以开出67公里。
此次登月之旅中宇航员在月面逗留了3天,舱外活动18小时37分,驱车行进27.9公里。有了月球车,宇航员显然轻松多了,他们以车代步,爬越障碍,翻越沟壑,对山脉、峡谷和火山口进行考察,收集了约77千克月岩,并把激动人心的彩色图像传回地面。
2005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重返月球的详细计划,为了尽快重返月球,推出了首辆月球车样品—“战车”,并于2008年6月在华盛顿摩塞斯莱克沙漠地区对其进行测试。“战车”与第一代月球车有很大不同。设计者曾表示,新月球车的设计挑战了传统设计方式,这个庞然大物比一般月球车大,可以载7到8人,有12个轮子,由2个电动马达驱动,两级变速。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变身”两种模式,其中“推土机”模式能提供4000磅推力;而“巡洋舰”模式则能以24公里/小时的速度巡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