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作者”
在拉贝发给时代周报的120多篇虚假论文中,除了两篇论文的署名作者来自伊朗,两篇来自台湾,其他的署名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它们几乎都是会议论文,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被上述两家数据库收录的。这些论文发表时间最早是2008年,最晚是2013年。
一名高校学者告诉时代周报,会议论文是在学术会议等正式场合首次宣读发表的论文,通常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属于公开发表,这体现出学术上的正规和严肃性。
《自然》杂志曾报道称,他们试图通过邮件跟论文作者和会议主办方取得联系,但鲜有回复,唯一一名回复的作者称不知情。但《自然》杂志认为,“至少其中一些人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证实这一存在,时代周报记者与少数署名作者取得了联系,其中几名作者告知了论文来历。
浙江某专科学院的一名教授表示,论文是自己的一名同事“帮助”发表的,自己不懂英文,对论文内容毫不知晓,更没有参加过编辑该论文的学术会议;时代周报联系上的这一同事,告知当初找的是论文代写代发机构,只需交2000元或3000元的“会议注册费”。
另一名哈尔滨某学院的副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自己的论文也是“交钱委托别人做的”,并告知Springer出版方已经联系过自己,自己“做了解释”。
在时代周报致电江苏某工学院的一名作者时,他表示的确发现自己的论文在数据库里检索不到了,并询问记者发生了什么,在记者作出解释后,他自称时间过去太久、且投过的会议论文太多,回忆不起来了。直到记者将论文发过去,该作者才承认,当初的确是“别人帮投的”,并且分析说,可能不少虚假论文都是这种情况,“从写到发都有组织”,而当事人并不知道这些论文的内容。
另一些时代周报联系上的作者没有正面回应,有的表示“找错人了”,有的不予应答,有的表示时间太久记不得。
经时代周报核实,虚假论文名单中的署名,其身份不少是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任职机构有全国重点大学,也有职业或专科院校。专业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科学和电子电气工程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120多篇虚假论文中,许多作者发表的虚假论文不止一篇,有的甚至先后发表了四篇。一篇2012年发表的论文还标明“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时代周报还发现,其中一个名叫郝汉舟的作者在2013年曾因学术不端行为被举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过通报批评。
更多的作者未能取得联系或确认身份。“我不认为谁真正了解这些SCIgen论文的意图,人们必须一个个地去核查。我们甚至不知道是谁提交了这些论文。”率先报道虚假论文事件的《自然》杂志记者在回复读者留言时如是说。
“参加这些学术会议都是要钱的,这些作者怎么可能没有直接的利益目的?”长期关注学术不端问题的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对时代周报说。
论文买卖生意
被发现的虚假论文几乎都来自会议论文集,由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编辑,德国Springer出版社撤销的16篇虚假论文中,有多篇论文来自同一次“学术会议”。
时代周报拨通了其中一个名为“通讯、电子和自动化工程国际会议”组织方的电话、询问如何参加,对方告知今年暂时没有举办这个会议的活动,并推荐了其他两个将在近期举办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都不需要报名者实地参加,只需要交会议注册费,以及提交论文。
经记者进一步的搜索发现,这类“国际学术会议”非常多,其宣传口径也大同小异,都会强调自己的会议论文会被相关学术数据库收录。
比如,一个名为“电路系统和电子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CSEE)”的会议网站上,用红色字体突出显示:“CSEE2014将被WIT工程科学出版,并被EI(记者注: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检索,目前,该期刊2013年EI检索正常”,并附上检索截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