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会议的注册费是3100元。而上述16篇虚假论文中,其中2011年发表的一篇就来自这一会议。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在科研圈内部,人们早已将这类会议概括为“垃圾学术会议”,其特征是,会议网站或征文通告中给出的联系方式通常只是邮箱或电话,没有地址;举办会议的目的只是获利,对收到的论文没有任何审稿程序,论文集的质量十分低下;会议服务很糟糕,组织方通常不希望作者参加会议,有的还承诺给不参加会议者一定的注册费优惠。
除了这类以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为名的牟利行为,“代写代发论文”的广告也充斥着网络。一家“中介”给时代周报的报价是,发表能被EI检索的论文,版面费2800元,如果要代写,总共需要6000元。
当被问及写作者身份时,对方表示“我们有一个几百人的团队”,而当记者表示担心拿来投稿的是虚假论文时,对方称“我们有机检、人检,放心”。
事实上,论文生意早已不是新闻。去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曾以“中国论文发表市场”为题,报道了中国的论文买卖,揭露了一个繁荣的学术黑市。在这个市场上,许多有实质内容、甚至高质量的论文被标价出售。
而这120多篇虚构的论文,究竟由谁制作、被谁提交?由于时间相距已久和当事人的回避,难以进一步追究。从已了解的情况看,最大的一种可能是,这些虚假论文是繁荣的学术黑市上最低等级的商品。那些当初花钱购买论文发表的人,没有得到靠谱的服务,由于法国人拉贝的发现和检举,他们的论文最终被撤销。
谁是受害者
“如果是学生写篇论文,加上我的名字,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没想到是这种情况。这是在害我。”上述浙江某专科学院的教授、两篇虚假论文的“作者”有些激动地对时代周报解释。他承认,当初答应让人帮忙发表论文,是因为年度考核的压力。他告诉记者,年度考核时,多发论文能够加分,考核结果就有可能“上一个级别”。
但是两篇论文并没有起到作用,该教授表示,后来才知道这种会议论文已不被学校承认,而且自己很快要退休,这些论文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除了表达后悔和歉意,他强调自己并未因此得到任何利益,反倒是受害人。
上述江苏某工学院的教师告诉记者,发论文一般都是为了满足评职称的需要和完成“任务”,自己当初“主要是为了完成任务,找人发能快一点”,以及“各个学校都把科研当做很重要的指标”,不过他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当年发会议论文还算数,现在已经不算了。
据记者了解,在许多学科领域,学术会议论文集的档次通常被认为低于正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集的质量基本取决于会议组织方把关是否严格,这也是垃圾学术会议大行其道的原因,许多学校早已不承认会议论文。
有评论人士指出,对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不承认会议论文意味着论文数量大幅减少,在评比和排名中会显著下降,因此只有那些有科研实力的学校才有底气拒绝会议论文。时代周报查阅发现,120多篇虚假论文的作者,多是一些专科院校的师生,综合性大学的相对少见,重点大学的更少。
尽管没有任何含金量的论文也可以通过会议论文集被某些数据库收录,但仍有“失信”的交易。时代周报在网络上发现了对一些学术会议的“申讨”:交了钱的学生们在EI数据库里检索不到自己的论文。而当记者电话咨询某“国际会议”的工作人员时,被对方误解为是前来追问论文发表履行情况的。由此看来,并非所有“会议”都能百分百实现承诺。
如果不是虚假论文被揭发,如果会议组织方也能“守信”,论文发表的造假行为似乎没有明确的受害者,科研人员、中间商、“会议”组织者都从中获利。真正受到损害的,或许是中国的学术声誉。《科学》杂志对中国论文买卖的深度报道,让关心学术道德问题的国内学者感到尴尬,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曾撰文感叹:“论文交易会把中国学者们的脸面丢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