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或者出局
中国是科研论文发表大户,各种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论文数飞速增长,官方媒体几年前就自豪地报道:“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上升,居世界第二”。
孙学军曾总结,论文买卖现象多被归罪于两点,一是研究生扩招,二是国内的学术评价标准,一切向论文成果看齐,计件式管理学者业绩推动了论文交易市场的繁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杨卫去年底曾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将导致当前中国科研环境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占据了大部分经费来源的竞争性科研基金带来的经济诱惑”、“重数量而非质量的方法衡量学术水平”和“基于绩效的补贴收入”。
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学界对此的抗议,并非中国学术界独有。“发表或者出局(publishorperish)”,是一句描述学术界面临的发表压力的习语,最早流行于美国,指科研工作者必须高产地发表学术成果,才能维持自己的职业生涯。
捅出虚假论文事件的拉贝对时代周报表示:“这些作者也可以被看作是盲目和愚蠢的管理制度的受害者,或者至少是这一管理制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这一管理体制强加给人一些荒谬的规矩。当然,这是一种解释,但是否可以成为开脱的理由?某些情况下,或许可以。”
“研究人员面临的评估压力正在改变学术出版的进程。”拉贝评价道,“知识的传播是学术的核心,如今在学术的‘核心’里正发生着一场‘垃圾战争’,科学家们在压力之下生产出数量越来越多意义却越来越小的出版物,包括那些并非毫无意义的真论文。”拉贝指出,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等领域,企图用数字去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是在扰乱学术本身。
近几年来,国际上在逐步探讨用更合理的方式评价科学家的工作。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科学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这是一份2012年12月在美国细胞生物学协会会议上起草的文件。宣言认为,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外媒报道称,汤森路透正在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教育部合作,一起寻找评价作者的其他方法。
至于中国教育和学术界的应对,杨卫在上述社论中表示,“如今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运动,训练研究生、博士后以及年轻教员的科研诚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起草了新的道德守则以规范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中科院与许多重点高校重新审核了评职标准,更加重视研究质量、而非仅仅关注论文数目。”
(时代周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