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乞讨真假难辨 市民左右为难
向其推荐救助机构最实际
■ 记者 王震
他们穿行在城市之间,有的在胸前挂有伤残证件一类的证明,有的在车站带着孩子声称钱包丢了无法回家,有的在地上趴着,身前白布上写着自己的可怜身世,他们是一群看似需要关爱的残疾乞讨人,那么面对他们时大家都会怎样做呢?
市中区一经营体育彩票站点杨女士拨打热线电话反映,她的店门前隔三岔五便有人前来登门乞讨,让她最头疼的是有时候施舍低于10元都不走,这让杨女士感到无奈。
记者前去采访时,正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艰难登上台阶的残疾人,一上来就伸出粗糙又沧桑的手,杨女士很熟络地和他交谈后给了他一块钱,并且说没有了,这位残疾人才转身离去。杨女士看着残疾人的背影说:“虽然知道有人是行骗乞讨的,可是难分真假啊,即使对方是骗子,咱也就当行善积德了。”杨女士有副热心肠,一看到需要帮助的人都是尽力帮助,基本上“有求必应”。像杨女士这样有这种心态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往往乐善好施认为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这些乞讨的人也不愿意放弃尊严去沿街乞讨。
李先生在杨女士的店旁边经营一家小吃摊,他遇到这种情况却往往采取“冷战策略”,你来乞讨,我就是不搭理你,你爱呆多久呆多久。“坦白地说我很少给钱,因为我觉得他们其中大部分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给不给钱对改善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帮助,对于行骗者善意的施舍反而助长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心理。今天给了,过几天还来要,刚开始我都给,后来发现根本给不完,今天走了这个明天来了那个,都念念叨叨说自己可怜,可咱又不是开救济站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李先生的话也反映了另一部分市民的真实想法。在李先生摊上帮忙的张女士也说:“你不知道,还有一种乞讨的方式最让人反感,那就是围追堵截,你走在路上他们非得跟着你,让你掏钱,要不就一路尾随,嘴里念念叨叨。遇到大人吧,咱还能斥责两句,遇到未成年的孩子,不给他咱自己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记者了解到,面对形形色色的乞讨者,并不是完全没有方法去辨别真假。现在社会上有专门为此类人群设立的救助机构,但很多乞讨者并不知道此类机构的存在和职能。如果市民遇到那些需要救助的乞讨者可以简单地向他们介绍下这些机构的职能,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救助,这些乞讨者如果真的有实际困难,面对这些善意的关心,一定会很乐意接受,而那些行骗者一定会匆匆离去,因为到了派出所或救助站他们很快会被辨出真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