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通讯员 王世友 周广慧)任城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富民增收作为“干部驻村入户、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的重要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统筹推进、规范管理原则,探索出了“第一书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土地流转增收路径和资源开发承包模式,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土地流转增收路径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村集体将农民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统一外包,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效应,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济宁技师学院驻安居街道胡厂村工作组利用该村土地离城区较近,靠近太白西路的优势,与村“两委”一起引进济宁彩叶树研发推广专业合作社的特色苗木种植项目。驻村“第一书记”在与投资商详细洽谈后与村“两委”一起深入到农户家中,向农民讲明政策,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该专业合作社按照每年1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按15年租期,流转土地150余亩,同时给予村集体每亩200元作为管理费。仅此一项,村集体年可进账3万余元。
资源开发承包模式新。在抓好对村内资源和集体财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土地、树林、水域等资源,由村集体单独开发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开发经营,为集体经济创收。市公交公司驻唐口街道高庄村工作组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将该村靠近洙水河的800余米闲置河堤进行了公开竞标包租,一次性增加村集体收入4.8万元,填补了村集体收入空白。济宁矿业集团驻喻屯镇前王楼村工作组将靠近南四湖的1000亩芦苇地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进行了外包,增加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解决了村级组织“没钱办事”的问题。
输血变造血功能倍增。为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增强村级集体发展后劲,区里在举办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的基础上,先后组织120余名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和包驻村干部赴北京、南京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并实地观摩了全区唐口、李营、二十里铺等集体经济项目,并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联村干部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各村地理、经济、资源等条件,积极拓展富民增收渠道,先后帮助发展工副业项目和种植养殖项目22个,培养种植养殖专业户123家,组织劳务输出6455人,新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7个,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2237亩,开展创业培训1200人次,新建和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2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