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沙耶夫血债累累。2004年2月27日,为提高国际影响力,阿布沙耶夫用炸弹袭击了一艘从马尼拉出发的超级渡轮。当时,船上载有约900名乘客及船员,爆炸造成116人死亡和失踪,这也是全球最严重的海上恐袭之一。
在菲律宾,谈起阿布沙耶夫,顽皮的孩子通常会立即停止哭闹。
菲律宾警方除充作赎金谈判的联络人之外,几乎无计可施。
如今,几番重兵围剿,阿布沙耶夫分裂为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团伙,人质救援难上加难,无论美国还是菲律宾的情报机构都缺乏精准的实时情报渠道。阿布沙耶夫之所以多次绑架成功,除组织严密之外,还实行人质拘禁与赎金谈判分离的策略—参与谈判和赎金交易的人员,均不了解人质的关押情况,甚至连下一步的接头地点也不知晓。
不过,香港《亚洲周刊》援引台湾游客张安薇的话说,她曾被绑匪藏在小村落里,与小孩、妇人住在一起,绑匪也虐待她,物质条件很差。不过,其间还有绑匪爬树摘椰子给她解渴。2013年底获释时,拿到赎金的武装分子喜出望外,还赠送当地特产椰子糖。
阿布沙耶夫给外界的印象如此分裂?

烧杀掳掠下的“建国梦”
阿布沙耶夫与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政治抱负渐行渐远,沦为声名狼藉的绑架组织,逐渐变成匪徒、海盗和宗教狂热分子的大杂烩,对当地伊斯兰学校的年轻学生再无吸引力。
阿布沙耶夫的创建者阿卜杜拉贾克·詹贾拉尼,曾是一名伊斯兰传教士。他的身世诡秘,据说年轻时曾前往利比亚接受军事训练,也曾到阿富汗参加“圣战”。美国情报官员这样描述詹贾拉尼,“有暴力倾向、可能受过罗马天主教教育”。
上世纪60年代,全球性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以及伊斯兰复兴运动高涨,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相继在菲律宾南部兴起。这是叛乱组织最好的时光,国际上,利比亚等国还牵头中东阿拉伯世界对菲律宾实行石油禁运,以迫使菲律宾政府停止围剿。
冷战后,菲律宾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对此,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中的年轻一代好战分子很不满意,他们主张通过极端暴力手段建立伊斯兰国家。1991年,阿卜杜拉贾克·詹贾拉尼带头“另立门户”,正式成立“阿布沙耶夫游击队”。
1991年,成立后最初的几年时光里,阿布沙耶夫对当地穆斯林颇有吸引力,他们多次发动针对异教徒的袭击,对当地天主教堂、传教士开的书店等宗教目标进行炸弹袭击,还热衷绑架西方传教士:1994年,他们就成功绑架了3名西班牙修女和1名西班牙传教士。
那时,阿布沙耶夫声称,绑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勒索赎金,而是为了逼迫菲律宾政府答应独立建国、保护穆斯林家园等传统的政治诉求。
“他们很狂热,有着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战斗热情。”菲律宾大学政治学教授拉斐尔·迪利曼介绍,伊斯兰学生军是阿布沙耶夫成立之初的主力。几次围剿之后,这些满怀建国激情的学生军已消失殆尽,尤其阿布沙耶夫沦为声名狼藉的绑架组织,对当地伊斯兰学校的年轻学生再无吸引力。
在1998年与政府军的一次作战中,詹贾拉尼出师未捷身先死,阿布沙耶夫迅速失去强有力的权力核心,组织松散,其弟哈达菲·詹贾拉尼继任阿布沙耶夫头目。新的继任者却无力统领鱼龙混杂的内部权力格局,2006年9月初的一次作战中,这名继任者被击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