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国政府大力推动其所谓国家整合计划,把大批中北部菲人引进棉兰老岛地区后,摩洛人和天主教徒之间为争夺土地就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双方的仇恨愈演愈烈,亦愈难化解。”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学者江炳伦在《南菲律宾摩洛反抗运动研究》中论述说,1965年,费迪南德·马科斯当选菲律宾总统,强硬推进“南进”政策:北部的天主教居民大规模南迁。在棉兰老的许多地区,天主教徒人数甚至超过当地穆斯林和其他原住民的人数。
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外,摩洛人还面临着刀架在脖子上的威胁。在南部穆斯林聚居区,出现了“牙签”(toothpick)、“老鼠”(ilaga)等极端组织,这些由激进天主教分子组成的武装团伙抢劫民居,焚烧穆斯林的农场,甚至残忍地杀害平民。
于是,愤怒的穆斯林被迫反击,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等武装力量应运而生。台湾学者江炳伦研究发现,当时伊斯兰反抗组织队员经常哼唱的歌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圣战”(jihad)和“家园”(inged)。可见,保卫伊斯兰文化传统、财产及生命,已是迫在眉睫。
阿布沙耶夫正是根植于穆斯林与天主教斗争的土壤,对穆斯林有着来自宗教认同的吸引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遭受一场围剿战的重创后,阿布沙耶夫的一名领导人依旧自豪地说,“虽然我们只剩下几百人,但如果需要,随时会有一千多名伊斯兰青年扛起枪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
剿而不灭
阿布沙耶夫人员熟悉当地环境,且在当地有根基,难以彻底剿灭。
如今,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过去。阿布沙耶夫离心离德,逐渐被当地穆斯林民众抛弃。菲律宾警方最近公布,1990年代末期以来,该组织的人数逐年下跌,从高峰期的1500人减少至当前的数百人。这部分得益于菲律宾政府军丛林战能力的提升。
“自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后,这些激进分子的资金来源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只能依靠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尤其是绑架索要赎金。”菲律宾一名情报官员介绍,过去十年里,美国特种作战联合特遣部队菲律宾分队进驻西棉兰老岛,严重打击了阿布沙耶夫武装,2012年2月,美菲首次利用无人机,对以棉兰老岛为据点的阿布沙耶夫进行攻击。
余靖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外甥,2001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后来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五年后,他被派到菲律宾南部,协助当地部队清剿阿布沙耶夫组织。到任不久,就参与指挥了一场动员五千名菲国士兵的围剿。
“当初计划围剿行动时,严重高估了菲国部队的战力。”余靖在著作《特战绿扁帽》一书中记载,在一场围剿救援行动中,两栖部队原本预计在深夜时分登陆,拂晓时,再配合炮击发动突袭。然而,菲律宾部队的行军速度滞后,眼睁睁等到天亮,却见不到菲军抵达预定的攻击位置。
随后的“斩首”行动中,被菲政府买通的线人随身携带发报器,就在阿布沙耶夫一名头目逃脱之时,这名线人打开发报器。余靖发现,附近根本没有友军可以调动,只好下令进行密集火力炮击,阿布沙耶夫的多数成员轻易逃亡丛林之中,气得美军顾问干瞪眼。
菲律宾政府内部设有一个“超级部”,专门协调各部门的反恐工作,每年都有数千万比索的专项经费,用于对付绑架、剿匪等;在匪患猖獗的南部地区,政府组织训练民兵,以对付擅长“游击战”的阿布沙耶夫;当地政府均配备卫星电话可随时报告阿布沙耶夫武装分子的行踪;菲政府还分化阿布沙耶夫的“群众基础”,通过修建学校、医院、提供自来水设施等方式,赢得当地民众支持。
“阿布沙耶夫武装过去遭受过更大规模伤亡,但它依然是菲律宾南部地区的严重威胁之一。”菲律宾安全分析师、退休海军准将雷克斯·罗夫莱斯认为,阿布沙耶夫人员熟悉当地环境,且在当地有根基,难以彻底剿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