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洗牌,阿布沙耶夫内部分裂成十几个派别,略成气候的主要是两家:以外号为“机器人”的加利布·安当为首的一派约有600人,盘踞在霍洛岛;另一派约有460人,以巴西兰岛为根据地,实际领导人就是所谓阿布沙耶夫的新闻发言人阿布·萨巴亚。
阿布·萨巴亚匪气十足。当时,菲律宾当地电视台经常播出他的画面,萨巴亚头系黑巾、戴大墨镜,这名新闻发言人能言善辩。每当掳掠人质时,萨巴亚会通过移动卫星电话打给当地电台,向政府提出赎金要求。落草之前,萨巴亚是一名工程师,还娶了一名护士为妻。2002年6月的作战中,阿布·萨巴亚被击毙。
随着“9·11”后美国在全球反恐脚步的加快,来自中东等地的外部资金链断裂,阿布沙耶夫组织的枪口,瞄向了当地的村落和富商。原本为“叛乱组织”、“反政府武装”的阿布沙耶夫,如今被国际社会更多地称呼为“绑架组织”或“恐怖组织”。
谈起“图比甘村惨案”,菲律宾南部民众至今心有余悸。巴西兰省警察总长安东尼奥·门多萨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2010年2月27日拂晓,阿布沙耶夫的七十多名武装分子进入图比甘村,先是动用榴弹和自动步枪袭击一处民兵哨所,将村中财物洗劫一空,还打死11人,包括4名儿童和1名民兵。
“当时,村民们还在熟睡,武装人员突然开枪扫射民宅,把财物洗劫一空,继而纵火。”路透社次日援引菲军方发言人斯蒂芬尼·卡乔的话说,这些歹徒离开前放火焚烧至少10座民宅。
惨遭洗劫的图比甘村是穆斯林聚居的村落—阿布沙耶夫与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初衷彻底分道扬镳。穆斯林曾是阿布沙耶夫成员的主要来源。
2012年以来,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相继被菲律宾政府“招安”。2014年3月27日,菲律宾政府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签订和平协议,后者曾是该国最大的穆斯林叛乱组织。
只有阿布沙耶夫依旧不愿走出丛林,一纸和平协议也远不足以终结所有的暴力。菲律宾警方近日截获情报显示,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的部分成员转投阿布沙耶夫旗下,不过人员数目不详。
“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纪律,也没有政治目标,一些队员沉溺于毒品。”菲律宾政府2005年的报告中说,一旦有了更好的营生,这些刀尖上嗜血的武装分子就会放下枪杆子,因为“(当初)参加"圣战"是为了解放,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2011年7月,菲律宾英文报纸《马尼拉公报》曾援引一名阿布沙耶夫组织成员的话说,他已放弃“圣战”,转而驾驶着一辆三轮摩托车改装的出租车,奔走在巴拉望的大街小巷。
“圣战”与“家园”
这些伊斯兰反抗组织队员当时经常哼唱的歌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圣战”(jihad)和“家园”(inged)。可见,当时保卫伊斯兰文化传统、财产及生命,已是迫在眉睫。
棉兰老地区是菲律宾穆斯林主要聚居区,生活着苏禄人、萨马尔人、马京达瑙人等十几个民族。西方世界将这些穆斯林民族集团统称为“摩洛人”,略含贬义。历史上,民族、宗教与生存的压力,一直让这块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岛屿陷入“文明的冲突”。
“摩洛人极不统一,每一个地区都居住着不同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又不能统一起来。”20世纪初,美国驻菲军医纳吉布·沙历拜在著作《摩洛问题》中就注意到,菲律宾南部摩洛人处于13个部落林立的分裂状态,他们各自为政,彼此间缺乏统一的认同基础,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绝大多数的摩洛人信奉伊斯兰教。
1903年起,美国殖民者刻意从培养新一代的穆斯林领导人着手,自上而下地灌输一种“菲律宾穆斯林”的认同感,培养“一个穆罕默德菲律宾人的核心集团”,把这些地方精英控制在美国总督之下。
美国殖民者的政策促进了菲律宾南部的“伊斯兰化”。难以预料的是,随后的世界趋势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世界隔阂越来愈深。菲律宾1946年宣布独立后,这种隔阂逐渐升级为政治对立和武装冲突,夹杂着对于土地和物产的争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