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注政府与市场之四·聚焦政府乱作为(上)(读者聚焦)
一纸禁运令 让危化企业“危”了
上月,山西省对危化品运输实施新政,规定自3月5日以后的一年里,禁止危化品运输车辆上高速,原因是晋济高速危化品车辆泄漏起火爆炸,死亡31人。此举立刻引起社会一片哗然。
叫好者当然是那些管理者。据了解,河南早些时候就已禁止危化品车辆上高速。他们认为,危化品车不走高速,这方面的事故就少了,就可少操这份心了。
反对者自然是那些常年运输危化品的企业和司机,最惨的是大量生产和对危化品有需求的厂家。拿运城市一个较大的化工企业来说,每天生产的甲醇、乙醚和液碱等危化品上千吨,盐酸和硫酸需求量也得五六百吨,这些危化品全是靠汽车运输,通过高速运至山西以及全国各地。高速被禁行后,企业一下子“断粮”.后经探路,可以走低速,哪料想,运城南下的两条低速209国道夏县段和永济至风陵渡线韩阳镇段修路,被堵得严严实实,这个化工企业几近停产。再看运城其他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因危化品原料运不进来,一个个企业“撂荒”,有的干脆歇业。
山西是个能源重化工基地,每天危化品生产和需求量很大。这些危化品被高速禁行,意味着山西这个行业将陷入困境。
汽车走低速,延长了运输周期,平时3天一个周期,现在需要一个星期;低速路村庄多,人员车辆更多,路更窄,危化品车走这样的路更危险;由于走低速路成本高,危险大,直接加重了运输成本,平时每车运费1000元,现在就得1500元甚至更多。前不久,由于永济至风陵渡低速路修路,个别村民向危化品车辆每车收费100元,交钱后,用铲车推平挡路的土堆,车过去后回填,等再一批车辆过来。每天上百辆危化品车从他们这里“走后门”通过。
按规定,出台这样的禁运令,首先要举行听证。可是,习惯了挥舞指挥棒的主管部门,不顾法律,不问民意,不搞可行性调研,一纸禁令,完事大吉。据悉,运城市每年仅危化品车辆进出高速,过路费收入就达一两个亿。一纸行政命令,让高速和危化品企业两败俱伤。
山西运城市 鲍东升
强制订校服 爷爷奶奶只好穿了
几天前,邻居的女儿放学回来告诉母亲,学校要求订一件冬季校服,需交95元左右的校服钱。春天刚到,学校已要求学生订冬季校服了。
这种事情很有普遍性,且已实行多年。学校要求学生在学校统一订购校服,每人一般都不止一套,学生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曾听有些家长抱怨,孩子都读到六年级的下学期了,可学校还要孩子购买校服。孩子升学后,只好将校服给退休的老人穿。老人穿着与年纪不相称的校服,实在别扭。
我认为,教育部门垄断学生校服市场、剥夺学生选择权的痼疾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
有亲戚在澳大利亚读书,他向我介绍了那里的做法:商家根据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制作校服原则,比如统一的基本色、用料、款式等进行制作,并且保证质量。学生则根据需要,自己前往商店购买,上学时佩戴上本校校徽即可。
这么做颇为合理。校服就是校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学生即可,没有必要把校服做成时装。学生自己选购校服,商家因必须要考虑销售,所以校服的尺码比较多,大小一般都穿着合身。另外,让学生进入商店选购成品校服,与由学校订制校服相比,在质量上更能得到保证。
校服统一,有利于其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大家知道,现在厂家用于制作校服的面料都不错,学生穿到毕业,可能都穿不坏。校服统一后能让校服在较大范围内流通使用,学生毕业后如校服还可以穿,便可将其转送他人。这不是资源利用最大化,于己、于人、于家、于国均有益处吗?同时可切断校服市场的不当获利链。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校服市场的需求量颇大以及一些人利用机制漏洞去暗箱操作,一些学生可能拥有多套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