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在有人为斯诺登叫好的同时,奥巴马政府高官、国会资深议员仍将斯诺登称为“叛徒”。美国人对斯诺登的态度,也可以帮助外界去观察和了解美国对情报监控的真实观感。整体而言,美国社会对监控还是持“内外有别”的立场,对针对美国公民秘密情报监控的敏感度更高、反对更直白,重在保护美国公民个人隐私;但在对外监控层面,国家安全意识权重更大,官方为大规模秘密情报项目辩护而不断重复“反恐有功论”,抓准了“反恐”在后9·11时代的美国社会仍是最大共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斯诺登能争取到的“同情心”着实有限。
也正因如此,尽管面对改革情报监控的压力,奥巴马于1月强调,情报监控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改革举措不能影响美国情报能力。在反恐至上的“指挥棒”下,在美国国内政治压力有限的情况下,指望奥巴马政府能在对外监控改革方面有所作为恐怕不现实。
“重返亚太”不会搁置
奥巴马定于本月22日从美国启程前往亚洲访问,预计“亚太再平衡”将是此行“频闪词”。从冷战时代到后9·11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具体内容根据挑战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亚太再平衡”战略正是奥巴马任内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
2011年11月,奥巴马在其“老家”夏威夷抓住主办APEC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随后改称为“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在亚太地区其实从未“离开”,为何过去两年多来强调再向亚洲“平衡”?对此,美国防长哈格尔曾解释说,亚太地区是对全球安全和经济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全球前三大经济体都集中在亚太地区,这里机会丰厚;从国家角度来看,“亚太再平衡”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不重要,也不意味着美国要从中东等地区“撤退”,只是美国需要不断评估“如何布局资源”,在国防预算“吃紧”的大背景下,美国国防部也需突出重点、优化配置。
外界普遍认为,美国安全战略这一重大调整,与中国近些年来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持续增加直接相关,加之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收尾也令美军面对转型需求,因此奥巴马政府不会轻易搁置“亚太再平衡”战略。
不过,自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以来,“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面临更多挑战,引发外界揣测。一方面,哈格尔2月底才公布了2015财年国防预算案,今后10年内减支压力不小;另一方面,尽管哈格尔坚称可保障继续履行美国在中东和欧洲的安全防务义务及美国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存在,但令人措手不及的乌克兰危机、前景尚不明朗的伊朗核问题等都不可避免牵扯美方注意力和资源配置,甚至有美国专家分析美国下阶段恐怕面临“转向俄罗斯”之虞以及巩固欧洲防务之需。因此,纵然不能轻易掉头,美方“亚太再平衡”战略下阶段火力能有几成,也只能且行且观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