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我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市委部署和要求,开展活动态度认真、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为群众带来了实惠,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让群众看到变化,这个变化是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作风的切实改进,而不是摆形式、走过场、放空炮,让活动走形变味。
谨防活动走形变味并非杞人忧天。当前,在极个别单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就有一些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做法,已引起了警醒。这些做法很有代表性,如必须召开多少次会议,必须记多少页笔记、写多少篇心得,作为硬任务,逐一检查,逐一过关,搞得轰轰烈烈,气氛紧张。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做法也很有“实效”,至少让上级看到了我们的态度,但是,从更高的要求来看,这绝不是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形式是活动的载体,必要的形式是要有的,只是不能把形式当作衡量效果的标准。一些单位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可是工作效率没有提高,不正之风得不到纠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对这样的做法,群众早已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
开展任何活动,进行任何改革,都应当取得实效,而衡量效果的标准是群众是否得到了实惠,群众是否满意。贯彻群众路线应坚持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出实招、办实事。随着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层级下移,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具体。市县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更应强化思想和行动的自觉,切实改进作风,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反“四风”容不得形式主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贵在从实处做起。诸如以文件落实政策、用口号代替行动的做法,应坚决避免,发现之后应从严惩处。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提出要求,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和推进措施,不能大而化之,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分类指导,就是突出针对性,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就会形成干部下乡一窝蜂、一阵风现象,看着轰轰烈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了不少油钱,群众却得不到多少实惠。干部下乡帮扶群众是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具体实践,要想取得实效就一定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这个设计就是分类指导,就是有针对性、科学性地进行结对帮扶。深刻理解了这个用意,干部下乡就不会是放空炮,群众也会更加欢迎这样的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群众最反感轰轰烈烈,最欢迎实实在在。只要我们带着责任、带着真情,走进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里,就一定能换来群众由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