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蔬菜之乡”全力打造“种业硅谷”
【镜头】一棵辣椒3米多高,能长出73个大尖椒,结果近15斤。
这是由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联合科研机构自主培育的“中寿12号”。
粉嫩饱满的西红柿、翠绿欲滴的辣椒、紫黑油亮的茄子……走进集团育种基地,3200多个国产种子走上“T台”,与进口种子现场“PK”,成了第十五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相比,今年国产蔬菜种子数量翻了一番。
“我们自己的种子质量好,价格便宜。”潍坊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西阳说,他们推出的三个苦瓜新品种,增产30%,瓜形好,空腔小。每粒比进口种子便宜0.3元,按每亩地需400粒种子计算,一个大棚可节省240元。
经过多年努力,寿光开始逐步补上种子研发和种苗培育的短板,“蔬菜之乡”由原来单纯的“种菜卖菜”向“育种育苗”升级转型。
“小种子”的尴尬:
主要蔬菜种子进口占了2/3,输在种子推广“最后一公里”
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量40亿公斤。短短25年,寿光成了全国蔬菜生产的大本营。可一提起种子,寿光人就底气不足了。
几年前寿光农业部门作过一项调查,发现除韭菜、大白菜、萝卜等少数品种能自足外,其他蔬菜品种八成以上需购买国外种子。更让人无奈的是,进口种子平均每公斤价格7500元,是国内种子的10到20倍。
“进口种子是从2000年前后大规模进入寿光的。”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进介绍,一开始种子很便宜,甚至免费提供给菜农。等试种成功,菜农尝到甜头了,再出售给菜农。没用几年时间,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就纷纷“败下阵来”。外国种子靠低价位长驱直入,占领寿光市场后,开始大幅度提高价格。
国家进说,据了解,国外公司生产1粒种子成本只有1分钱,在中国市场却要卖到1元钱。即便如此,由于进口种子抗病抗虫,产量高,收益大,销路仍然远远好于国产种子。与此同时,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30多家种子公司,先后在寿光建立了试验站和展示基地,由此辐射全国。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们输在了种子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国家进说,就纯育种技术而言,国内科研实力并不差,但营销方式落后。
据测算,寿光农民每年要拿出3亿元购买进口种子。一粒小小的种子竟有这么大市场!寿光人感到了危机。一个小小的变化是,寿光蔬菜博览会在举办了两届之后,在名称上加了“科技”两个字。
创新研发机制:
两大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已培育出35个新品种
无刺黄瓜、粉果番茄……在此次设施蔬菜品种展上,国产种子底气越来越足了。
“种子是蔬菜产业的‘芯片’,国产种子的话语权不能丢。”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说,寿光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搭建两大平台,全力打造“蔬菜种业硅谷”。
一个平台是建设国家级育种研发中心。设立三个种质资源库及四个实验室,开创了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蔬菜种子研发的先例。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已达23个,开创了县级种子研发的先河。”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研发中心顾问刁家连博士说。
另一个平台是寿光蔬菜示范园。这个园区由中荷共建,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为中方实施主体,将荷兰先进的研发技术、管理、经营模式与本地优势有机结合,打造一流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同时,投资2亿多元组建种业创新孵化器,聚集一大批种子企业和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