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新作《艰难抉择》。
中新网6月10日电 美国《纽约时报》10日发表对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新作《艰难抉择》的书评,称希拉里力图展示自己的外交经验与才能,但并没有提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外交政策愿景,微妙展现了外交决策上的艰难。
书评称,作为希拉里可能参与2016年总统竞选的前奏,其新作《艰难抉择》(Hard Choices)的发布过程如同一次精心策划、逐步推进的军事行动。
评论指出,这本书本身则是一本精心构思、微妙定位的作品,把这位前国务卿和前第一夫人,以举足轻重的政策专家的形象呈现了出来。与其2003年的回忆录《亲历历史》(Living History)—该书总是沦为政治演说似的巧舌如簧的声明,或是大力回击各种对手对她和丈夫的辛勤工作的指责—相比,《艰难抉择》就像一位政治家撰写的大作,意在证明她在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广泛经验。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新信息。与前国防部长盖茨极为直白的回忆录《职责》(Duty)不同,从这本书来看,克林顿保留了所有政治选项的可能性—并且希望外界知道,自己不仅熟谙外交的艺术,更拥有成为“首席决策官”的政治韬略。
如同希拉里在国务院的任期一样,《艰难抉择》并没有提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宏大外交政策愿景—这曾是基辛格在其1994年的著作《大外交》(Diplomacy)中的做法。相反,克林顿采用了一种罗列事实的务实手法。一些评论人士认为,她在国务卿任内颇为保守,没有像达成中东和平协议那样的丰功伟绩。而这本新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被她称为“书籍团队”的协助)展示出,克林顿的主要政治遗产在于,在全球化、科技发达的21世纪,重新设定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以及在小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战争和单边主义之后,帮助恢复了美国的海外形象。
这本书和《亲历历史》的少数共同点包括,两者都强调希拉里是一个善于成长和改变的人:她在书中表示,自己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比如2002年对授权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提案投赞成票的做法。(她“做错了”,写到那次投票时,她说。“简单明了。”)《艰难抉择》似乎意在同时达到几个目的:回顾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的任期;反思2008年失败的总统竞选;覆盖她作为第一夫人那段混乱时期的记忆(“白水事件”、莱温斯基);以及助其超脱华盛顿的党派对立、相互诋毁。
希拉里只在一个章节中呈现出自我辩护或不服气的意思。这一章讲到了2012年导致四名美国人在利比亚班加西死亡的那次袭击—众议院共和党人仍在对此进行调查,坚称奥巴马和克林顿隐瞒了他们了解的袭击缘由。她写道,“我不会参与拿死去的人做文章的政治斗争。”
评论称,希拉里一直都是一个勤奋的优等生,而《艰难抉择》的内容以国家(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地区(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和话题(阿拉伯之春、气候变化和人权)为主题,进行了清晰的安排。尽管她没有丈夫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天赋(他在2011年出版的经济方面的著作《回归工作》[Back to Work]中多有展示),她还是为普通读者—以及潜在的支持者—简明扼要且不失巧妙地分析了世界舞台上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以及美国领导人在“核心价值”和战略关切之间寻求平衡时的各种困难。
评论认为,在书中,一些较为积极的事件得到了详尽的描述,比如针对伊朗的外交和经济孤立,而在无人机战争和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搜集项目等更具争议性的话题上,则只是一笔带过。对于密切关注政界的读者而言,不会从书中得到多少关于奥巴马政府处理阿富汗战争或反恐政策等方面的新信息。 相关阅读